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此时此刻,滴滴尝到“轻”的苦果了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同尘 2018-08-27 09:47
摘要:只想着模式轻赚快钱,把行业内沉重的部分都甩出去?不可能的。

滴滴顺风车全国下线了。这当然是好事,但称其“好”,背后的逻辑并不简单。

 

顺风车是什么?从实际情况来看,分两种。一种就是符合平台方宣传本意的“搭个便车、省点油钱”,另一种则是合法化了的“黑车”。“黑车”这个称呼有点一棍子打死的意思,不是所有“黑车”司机都是那么“黑”,但说“黑车”资质差、门槛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显然不算冤枉。

 

“黑车”变身成了“顺风车”,隐含的意思是,有人给我担保了。比如,滴滴平台上出现的顺风车,按滴滴的说法,公司必是对司机经过了严格的审核,车证一致、无犯罪记录什么的。不管它实际做得怎么样,既然是这样说了,就等于宣称,这些司机是我们考察过的,这些顺风车是安全的。或者说,滴滴为顺风车背书了,发生案件要负责任。

 

上回空姐案的时候,也有人为滴滴辩解,认为犯罪分子是无差别地存在于人群中,出租车司机也有可能奸杀乘客。这当然无可否认。出租车公司也在为出租车司机背书,发生案件也要负责任。但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是怎样的?司机需要招考,有的地方还要本地户籍,有车队,有队长,车身统一颜色,定期需要报到……与顺风车相比,不知严格到哪里去了。

 

与出租车公司相比,滴滴的“效率”显然更高。不用养司机,不用做麻烦的人员管理。用现在流行的词语,谁的模式“重”谁的模式“轻”,是显而易见的。

 

但最后的结果,谁出事多谁出事少,也是相当公平的。

 

诞生了也没几年,滴滴好像特别招骂。也别委屈。一则,谁让你大呢?已然有垄断之势。二则,做事太高调,要改变全国乃至全球的出行生态——这是说改就能改的吗,多少双眼睛盯着看着盼你出事?更何况还有那种把尚未洗刷“黑车”污名的顺风车当社交空间的愚蠢想法。

 

能力要跟愿景匹配。但滴滴的宏图伟志,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实在有点跟不上。吹嘘创业不易的时候,滴滴经常说自己怎样一个个司机去地推,怎样一单单行程去做;但如今,遇到救命的事情,竟然几个小时没反应?客户投诉上门,竟然要三个工作日解决?不知道滴滴有多少客服,负责司机审核的又有多少人——估计,投资人在上,报表要好看的时候,这些成本都是率先可以省掉的。

 

但真的能省掉吗?就算野蛮生长的时候无人在意,等企业大了,社会责任问题绝不是说着玩的。换句话说,企业越大,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道德层面上自不待言,即便从最为“冷血”和自私的角度考虑,人命关天的风险、丧失道义的风险、舆论风暴的风险,对企业来说,都可能是大到不能承受的风险,不是靠公关部、道歉信和删帖就能解决的。环顾全球,有哪家百年老店不考虑这个问题?而一旦在类似问题上跌跟头,巨额赔偿乃至清算破产,都不罕见。

 

滴滴的模式当然很厉害,先人一步搭建了平台,也尝到了老大吃肉、老二喝汤、其他人喝西北风的好滋味。搭平台模式轻、来钱快,那些重活脏活累活,谁爱干谁干。这是滴滴的逻辑。但难道出租车公司都是傻子?

 

“高效”的轻模式未必有错。但“高效”的核心含义,应当是提高行业运行的效率,而不是一味提高企业获取利润的效率。此刻,滴滴尝到“轻”的苦果了。

 

应该承认,顺风车的理念本身是不错的。但第一,这建立在理想化的环境基础上;第二,建立在没有偷梁换柱的基础上。技术在进步,人性却始终难测。这么多传统行业发展至今,有技术能够革新的地方,也有依旧必须下苦功夫去做的地方。只想着模式轻赚快钱,把行业内沉重的部分都甩出去?滴滴顺风车的系列事件已经告诉我们:不可能的。

 

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应当引以为鉴。只是,这要以两位花季女孩的性命(也许还不止两位)为代价,未免太沉重了。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