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戏曲“升级”困境:如何博采众长,又避开同质化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8-06-20 19:00
摘要:一条许多人探索的路,一条艰难的路

一些韵律感的台词、一定程式化的形体动作、一个装饰点缀……是否意味着中国戏曲融入现代语境?近日上海戏剧学院主办“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戏曲现代化”成了热门话题。

 

著名导演王晓鹰根据多年创作经验,探索建立一种从假定性出发的中国式舞台的意象表达,“中国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等,最重要的是戏曲。”在他看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可以从诗歌和绘画中找到无数例证,但并不只是静止意象的动态转化,它更多建立在中国传统戏曲写意象征、虚拟联想的艺术语言系统上,它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戏曲本身程式化的状态,却通篇浸透着中国戏曲的美感,传递中国艺术意韵。

 

中国戏曲学院排演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名剧《朱丽小姐》,表演系主任王绍军最头疼的是如何运用传统戏曲呈现西方经典剧作思想内涵和复杂人物关系,“这个戏用秦腔来演,有点不太对劲,用山东吕剧来演,好像也错。正好我们办了一个豫剧班。上角色课,通过一个小品一个作业慢慢伸发。”豫剧《朱丽小姐》把西方狂欢夜转化为中国的元宵节,将探戈和狮子舞的身段相结合,借用京剧、淮北梆子经典动作,“打破行当,打破剧种,打破程式,同时充分运用一桌二椅来作为载体表达两性关系。”

 

“现代精神未必要穿西装才能表现出来,穿古装照样可以表现现代精神。”上戏教授孙惠柱认为,戏曲尤其擅长表现大写的人,他以戏曲版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李尔王等为例,“这些人物的情绪比普通人浓度要高很多,往往导演有想法,演员做不出来。戏曲表意力度强,需要放大人物情绪、性格的时候,显得自然和真实,引起戏曲并不天然意味着是历史的、古代的,完全可以为现代服务。”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提醒创作者“高歌猛进”之余,不要丢掉戏曲本身特性,“以前演员翻三张桌子、翻五张桌子,现在可以借助钢丝一下升到二十几米高度,可是演员身体的能力消失了。老师傅也完全用不着了,靴子、皮衣、头面、兵器用机器成堆生产,但是拿在手上,质感没有了,和中国戏曲原先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有距离。演员大量使用麦克风,我们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戏曲的形还在,质已经在改变了。”他担心,戏曲被现代剧场艺术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同质化,地方戏曲品质感、个性感越来越缺失了。各个戏曲品类需要重回手工时代,明确个性,找到剧种之所以成为剧种,演员之所以有如此表演的根本审美原因。

 

中国当代戏曲追求现代性,不免遇到种种阻力,有成功也有不足。戏曲要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现代化之路不可避免,但不能陷入反现代性、伪现代性和非现代性误区。上海《戏剧艺术》副主编李伟认为,“反现代性”在于落后的思想意识,比如主张女人如何为家庭牺牲,而没有重视女性本身的需求。“伪现代性”则是“物质形态充满现代性,把能够用到的现代元素都用到,但在精神层面上充满斗争哲学、血统论等思想”,舞台上堆砌大量演员,采用人海战术以及过于写实的布景带来的“非现代性”,也会损害戏曲美感。

 

“要东张西望,要固本求源,还要开源。”王绍军强调,“东张西望,将西方的戏剧理念合理吸收吸纳,把本国家、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精华合理化的开掘,合理化的化用。”他坦言,合理化的化用是最难的,“在恰当的规定情景,恰当的人物行动,恰当的人物动作中,选用恰当的技法,最难也是最高级的,还要具备新的程式的创造能力。”

 

论坛适逢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项目成功举办10周年。导演系主任卢昂透露,10年大师班已经涉及到5大洲、27个国家。64位老师和专家10年全天授课353天,70多个国家院团和艺术院校注册学生1200余人。

 

同期,由上海戏剧学院和浙江省京剧团联合制作的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在上戏端钧剧场上演。《王者俄狄》根据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化用了传统京剧诸种假定性表现手段,跳跃的时空切换,空灵的场景设计,灵动的身段表演相互结合,呼应论坛讨论的核心议题“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导演艺术的融合”。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