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为了破除朋友圈里“吃”的谣言,华理海归教授开起了食品安全科普公众号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8-06-15 19:58
摘要:“只知道吃粗粮对身体好,却不知道吃错了会害了你?”、“小龙虾的头到底能不能吃?” ……看了刘少伟教授的文章,不少网友表示,与其轻信网上的谣言,不如让爸妈多看看权威专家的解读。

 

回国十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海归教授刘少伟常在电视、电台节目上露脸,解答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疑惑,这对于象牙塔里的教授来说并不多见。最近,这位坚持在食品安全、营养知识方面进行科普的教授还开起了公众号,严谨又“接地气”的文章收获了一大群粉丝。“只知道吃粗粮对身体好,却不知道吃错了会害了你?”、“小龙虾的头到底能不能吃?”……看了刘少伟教授的文章,不少网友表示,与其轻信网上的谣言,不如让爸妈多看看权威专家的解读。

 


 

大学教授开起了食品科普公众号

 

翻看名为“刘少伟教授”的公众号后记者发现,文章中有趣的语言、新奇的切入点、年轻人爱看的表情包,都自带“新媒体”属性。不过,仔细看每篇文章的内容,就能发现和网络上的“爆款”不同,刘少伟教授公众号的文章内容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通过数据的梳理、分析,再经过刘少伟把关后,才呈现出一篇篇简单易懂又靠谱的内容。

 

从2017年6月开始第一篇推送以来,公众号几乎每天都发布文章,内容从不重复,且都是原创稿件。公众号背后是否有专业团队运作?“其实参与的就是团队中的几个研究生。开公众号的目的是为了将正确的知识传播出去。”刘少伟告诉记者。

 

为了找到合适的选题,刘少伟和学生动足了脑筋。一开始,过于专业的术语却让不少读者直呼“看不懂”。怎么做出读者真正关心的内容?在刘少伟的鼓励下,团队开始有意识地根据时令、热点和身边同学的兴趣推出相关选题,果然得到了不少好评。“比如每逢春节胖三斤,春节过后我们就一起设计了减肥特辑。”研二学生蔡婉静告诉记者。吃减肥药靠谱吗?怎么瘦肚子和脸?过劳肥怎么办?这些针对不同人群的减肥“妙方”在春节后吸引了不少读者。“不光是读者,成了刘老师的研究生后,我们也了解到了不少饮食知识,都瘦了不少。”蔡婉静笑着说。

春节过后公众号推出减肥特辑

 

通过读者自发的转发,公众号在朋友圈获得了不少关注。今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公众号“科普中国”都转发了刘少伟的文章,短短几天内阅读量就突破10万+。渐渐地,一批充分信任刘少伟的“老粉”一遇到问题,就会在后台提问,“这也说明我们真正获得了认可。”刘少伟说。

 


 

所学知识要服务于社会

 

说起当初为何选刘少伟老师做导师,几位研究生都笑了:“刘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明星老师,本科时大家都抢着选他的课。”不仅在学校小有名气,走在街上,刘少伟也常常被路人认出,他还有着一个忠实粉丝团。

 

原来,为了更好地向公众进行科普,刘少伟成为了“x诊所”、“我们退休了”等节目的特邀嘉宾,还在电台上解答听众的疑问。每当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热点,媒体头一个想到的也常常是这位华东理工的教授。为了和老百姓零距离互动,他还是各个街道的常客,给居民做科普讲座。

刘少伟在电视节目上为公众进行科普

 

“在国内,研究食品科学的专家不少,但愿意做科普的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刘少伟说。究其原因是科普的回报率太低,撰写科普类文章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国内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另外,进行科普基本上都属于公益性质,长期科普,需要有兴趣才能坚持。

 

“很多人认为科普对专家来说很简单,其实不然。”专家并不意味着是领域内的“百科全书”,被问到跨领域知识时,刘少伟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考证。另外,要将专业的知识转换成普通人易懂的说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对专家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说起当初为何走上这条艰难的“科普”道路,刘少伟表示和从小的家教分不开。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里培养出了三个博士一个硕士。从小,父母就告诉刘少伟,知识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大众。也因此,2007年刚回国不久,一家电视台找刘少伟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解读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设立华笙奖,鼓励校内专家学者结合社会热点,将科研成果进行对外宣传。奖项设立以来,刘少伟教授已经连续三年获奖。

 

另外,刘少伟也认为科普是科研的有效补充,“通过与公众的交流,我发现了不少研究的新方向,也能够根据人们真正的诉求,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最近,刘少伟正和团队开发一款海藻功能性食品。现在市面上的海藻食品都只简单地经过晒干等初级加工,但并没有让海藻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发挥作用。在和读者互动时,他们的一番话给了刘少伟启发,为什么不做一款海藻功能性饮料呢?这不仅能解决营养流失的问题,还能让产品真正受到人们喜爱。

 


 

国内更需食品安全科普

 

从国内的本科一路读到美国博士后,刘少伟一直在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打交道。“其实食品科学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刘少伟笑着说。他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是在本科毕业后在食品公司研发部工作的时候。看着自己的研发产品真正投入生产,刘少伟第一次感到了专业带来的成就感。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他也再一次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读完博士后,刘少伟还在布拉斯加大学食品研究中心担任总工程师。2008年,他给国外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回到国内在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担任教授。甫一回国,他就发现国内的食品科学研究和美国不在一个频道上。在食品安全研究方面,国内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化学品危害,主要是一些企业或个人因超范围、超量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前几年备受关注的“染色馒头”案,就是销售商违规加入染色剂柠檬黄,冒充玉米馒头来卖,其根本是企业的违法问题。”

 

而在国外,科研人员对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则是微生物危害,企业违规违法操作的情况较少。比如奶制品容易成为李斯特菌的感染源,人类感染这种细菌致死率很高。刘少伟博士时期的研究重点,就是如何从源头上抑制李斯特菌的生长。“不仅是源头,从农场到餐桌,每一步都需要食品安全的管理。”刘少伟说。

刘少伟和学生在华东理工大学前合影

 

了解到国内对食品科学研究的现状后,刘少伟更加意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好在回国十年以来,在专家科普和政府监管下,刘少伟明显感到了老百姓科学素养的提高,“大家现在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理性了,也更懂得自己去寻找权威可靠的信息。”刘少伟说。有时候,公众号后台收到的评论和提问非常专业,这让刘少伟非常惊讶。他认为这也反映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过,新的时代背景也正衍生出新的问题,刘少伟告诉记者,天气转热,人们越来越依赖的外卖食品也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接下来我打算让学生做这方面的选题,让大家少叫外卖。”刘少伟说。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内文图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