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安徽宿州埇桥区,猛兽与人留守农村:“中国马戏之乡”困局求变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向凯 2018-06-12 06:16
摘要:“即使没有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当你演的马戏没人看了,你也就活不下去。”

两只幼虎趴在农家院子的铁笼里一动不动,当陌生人经过时,其中的一只龇牙蹲起,紧盯来者。女主人陈双凑近轻喊两声“宝贝,宝贝”,老虎晃了晃头,脑袋垂下,搭回前爪上。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走在村子里能听到狮虎的低吼。若碰到下雨天,空气中的水汽混合着粪便的味道,阴闷沉重。2007年9月,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授予埇桥区“中国马戏之乡”称号。这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

 

这些“留守”农村的猛兽曾是走南闯北、登台无数的演员。而今,马戏表演这一传统的娱乐方式饱受冲击。“即使没有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当你演的马戏没人看了,你也就活不下去。”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副秘书长张永恒说,“这是社会潮流决定的。马戏要生存,必须创新。” 

 

6月6日,记者从宿州市林业局了解到,当地正在筹备针对马戏表演从业人员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培训,预计6月下旬召开。张永恒告诉记者,届时不仅仅是法律培训,协会还要借此机会号召几百名马戏团负责人,重新认识马戏,淘汰落后的表演方式,推出马戏创新小品。 

 

马戏走到了存亡的十字路口。

 


谋生之术

宿州埇桥区蒿沟乡,一户农家院里饲养的老虎。 

李金皮肤黝黑粗糙,留着板寸,全身上下衣着鲜艳,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杂技演员。  

 

30多岁的李金是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人,但他不是普通的农民,家里养着非洲狮、狗熊等动物。这些巨型猛兽在李金手下,都变成了乖乖听话的“宠物”。  

 

从小跟动物打交道,李金对驯兽技巧早就了然于胸,但如今他却像笼中兽一样,被困在乡下——4月的一天,记者在李金家里跟他见面,他已经几个月没有外出表演。“生意越来越难做。”李金抱怨时,正蹲着给父亲的院子浇水泥地。  

 

“最早的马戏其实是穷苦人谋生手段。”李峰告诉记者。李氏是蒿沟乡的大姓,李峰的父亲李国泰是赵楼村公认的最早做马戏的,今年83岁,很多马戏团长以前都在他家当过徒弟。 

 

李峰家族经营着9个马戏团,兄弟7人全部参与,他的外甥、姐姐等也多在马戏团工作。如今他已退隐,由儿子接手。在他家院子里,记者看到有猴、黑熊等动物养在铁笼子里。  

 

在老一辈马戏人李峰看来,“必须要有动物,没有动物表演就不能叫马戏之乡,光靠人表演就是杂技之乡了”。埇桥马戏艺术的前身,确实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埇桥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率先把猴、狗等动物表演引入马戏艺术。

 

早期的马戏表演是从耍猴、逗狗开始的。“当时也没有养殖证,别人送给我爸,我爸就训练,带着我妈妈、我和一大群动物,在外面到处流浪找地方演出。”李峰说。  

 

后来表演动物越来越多,已很难考证到底狮子、老虎等大型猛兽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出现于驯兽师的指挥棒下,有村民说1949年之前就有,也有的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才出现的。 

 

狮、猴、黑熊和老虎成了最常见的演员,也有村民足不出户,专门在家饲养、训练小动物,而后租售。在桃沟乡张埝村,李秦是做飞车表演的,家里还养了近10只泰迪狗,训练好之后租售给马戏团。价格要看演技,擅长表演的小狗几千元,演技一般的卖一千元左右。  

 

高滩村50多岁的陈斌曾是马戏团司机,十几岁就跟着团出去四处跑。在他印象中,以前马戏团很赚钱,“演员都是豪华大巴拉出去,住在宾馆里,风光得很”。  

 

“马戏表演比种地的‘高一栋’。”不少当地村民说,所谓的“高一栋”指的是马戏团挣钱多,盖楼房比普通人家“高一层”,不少马戏团长还在外地城市买房定居。据赵楼村一名村干部介绍,马戏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个别规模大的马戏团甚至拥有亿元资产。

     


行业之冬

在宿州埇桥区蒿沟乡,李峰是老一代马戏人。

“丢饭碗”的危险威胁着马戏之乡的人们。当地村民对外来者十分警惕,一见陌生人,立刻凑近问是干什么的。“早就这样了。”胡春梅对此见怪不怪,“2016年我们去的时候,当地人就对外人格外敏感”。

 

在马戏圈内,胡春梅的大名人尽皆知。这个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姑娘刚30岁出头,以举报马戏表演、拯救表演动物而闻名。  

 

2010年10月,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公园要立即进行各类动物表演项目的清理整顿工作,3个月内停止所有动物表演项目。2011年,胡春梅认识了一支观察动物园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返乡,调查“禁令”颁布后的各地动物园执行情况。

 

“以前也去过动物园,但是从来没有从动物的角度考虑过。”胡春梅说,听完大学生志愿者的报告后她深受启发,开始关注马戏表演虐待动物的问题。  

 

《意见》之后,2013年住建部发布《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明确禁止动物园进行动物表演。2017年,住建部颁布并实施行业标准《动物园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动物园不应用野生动物用于表演、不应将野生动物作为道具用于商业活动。  

 

禁令之下,马戏行业山雨欲来。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1日广州动物园宣布园内经营24年的马戏表演停止营业,但马戏团拒绝搬迁,引发公众对城市动物园马戏表演是否应当存在的大讨论。该马戏团团长黄迎志正来自宿州。  

 

今年3月,全国近300家马戏团联名写公开信,其中来自宿州的马戏团占了三分之一有余。“请打开动物园大门,让表演动物‘回家’,给濒临灭亡的千万只珍稀动物重开生路!”马戏团长们认为,按照我国市场规则要求,证件齐全、监控到位就可以进行驯养表演。  

 

在宿州埇桥区蒿沟乡,对马戏团来说,更直接的危险来自于动物保护者的举报。  

 

2014年,胡春梅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濒危物种专项基金下的“拯救表演动物项目”执行人,也是该项目唯一全职工作人员。当“李金们”带着马戏团在外面演出时,“胡春梅们”会在门口举牌抵制马戏表演。  

 

“违法演出问题是我们监督马戏团的首要任务。”胡春梅告知,不断有网友在微博等平台提供线索,她的团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名志愿者。  

 

举报往往有效。“我们不久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5个举报中就有19个是违法经营,缺少演出审批许可。”胡春梅说。  

 

李峰介绍,马戏团的一场异地演出并不容易,现在以房地产、商贸城等邀请的商演居多,少数是搭帐篷自己卖票,一场演出要经过城管、公安、文化、消防、林业等十几个单位的批准,马戏团一般要请一位业务员提前把相关手续办好。 

 

2017年8月下旬,从埇桥走出去的幸运星马戏团到辽宁营口辽河大剧院演出,当地林业部门以“非法运输、演出批文”等问题,扣押了一只狮子、两只狗熊、一只老虎和一只猴。

 

团长代小曼猜测,很有可能是被举报。至今她的动物仍被扣押。

 


保护之争

在宿州埇桥区,用作马戏表演的大型货车随处可见。

“我都叫它们宝贝了,搞不懂为什么还要说我们虐待动物。”高滩村村民陈双觉得,这是外人不了解马戏这一行当。

 

2016年,胡春梅团队到埇桥区拍摄纪录片《圈套》。猴子脖上锁着铁链,黑熊被强迫用后腿站立原地转圈,驯兽师用棍子戳老虎等镜头,引发公众对马戏表演虐待动物的质疑。  

 

提到虐待动物,陈双马上反驳。“人学杂技还要吃苦!”她说,丈夫家上一辈就是杂技出身,大家是靠这一行吃饭的。

 

天下着雨,两只小老虎趴在笼子里一动不动,陈双走过去用手摸摸虎头,传来低沉的呜咽声。“如果把这些动物放回大自然算保护,那它们怎么生存?”她不以为然地说。    

 

实际上,把马戏表演动物放回大自然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人工养殖的。”李峰说,和人类有了感情,正是驯化的基础。 

 

马戏团大多以杂技表演为主,动物表演为辅,也有少数专业的动物表演团。李峰坚持认为驯养动物的主要方法是食物引诱和感情培养。 

 

动物保护者提出的另一个质疑是动物的生存环境。据胡春梅调查,尤其是在流动的马戏团,动物的吃喝拉撒睡全在一个笼子里解决。但在马戏人看来,表演是动物生存繁殖所必须的。

 

“饲养动物要有经济实力,来源就是这些动物的表演。”在张永恒看来,动物保护组织说的保护只是口头上的保护,而马戏团则是实际行动上的保护。他举例,“野生东北虎在全国境内只有40多只,而东北虎在埇桥区达到8000多只”。  

 

但这恰恰是胡春梅认为应该立即叫停的。“要是以前恐龙被人们养起来,恐龙也不会灭绝”——马戏人的这种说法让胡春梅觉得可笑。她说,从科学角度出发的保护性繁育,有各个物种的生存计划,如何尽量保证基因的多样化是有严格科学管理的,而不是像马戏团看着哪个好就随便配对。 

 

“饲养本身并非保护,一定要从动物自身需求出发得到妥善的照顾,那才是保护。”胡春梅强调,“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在变化,小时候没有什么可玩的,能把大家聚在一起观看的文艺活动也比较少,不像现在,娱乐方式很多,看动物可以去国家公园。”  

 

马戏之乡到底有多少只动物?连当地人都很难说清。李峰说,老虎、狮子很多都是自家繁衍,但确实并非所有农户都有相关证件。  

 

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出生和死亡都要报送林业部门。胡春梅认为,民间的实际拥有量可能远远超过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数字。她和团队曾进入在江苏表演的马戏团,现场数到了15只老虎,但她跟当地的森林执法队伍联系后,发现登记的是8只。“除了马戏团自身在流动,动物还在不同的马戏团之间流动,很难说清真实数字。如果有些老虎没有被纳入监管,那它们可能会流入非法贸易。”这是胡春梅更为担忧的。  

 

但马戏停演之后,表演动物往何处去?“一只小老虎每天要吃好几斤肉呢!”陈双说。  

 


传承之道

 

“今天的娱乐方式,比以前多样化了。”似乎只有这一点,才是胡春梅与马戏团长们都认同的。

 

几次见面,张永恒反复向记者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当你演的马戏没人看了,就会自然消亡,所以必须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在全世界,马戏面临生存挑战是普遍现象。去年,拥有近150年历史、号称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玲玲马戏团宣布谢幕,曾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中的这一传统娱乐形式走向没落。在中国,2008年马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永恒认为,眼下已经不能再拿文化遗产来当“护身符”。他说,很多马戏表演者使用的还是传统那一套,驯兽方法落后,表演方式老套,“固守陈规是最大的毛病。即便没有动物保护组织,马戏表演也会受到冲击,因为大家的危机意识不强。”而目前,马戏行业松散,大小马戏团体量、质量参差不齐,竞争无序。  

 

今年6月下旬,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将号召几百名马戏团负责人,淘汰落后的表演方式,推出马戏创新小品。“比如西游记系列 ,两个狗熊,一个打扮成猪八戒,一个打扮成沙僧,驯兽师扮成唐僧,猴子在下面耍棍;聊斋系列,各种动物扮成各种妖怪……”张永恒描述道。   

   

而亟待创新的,不止马戏表演。  

 

“马戏之乡无马戏”,埇桥当地人要看马戏,可能唯一的机会是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  

 

自2015年起,每年4月中旬,在牡丹、芍药盛开之时,埇桥区会举办主题文化节。今年4月15日,第四届牡丹、芍药文化节在蒿沟乡高滩村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推乡村旅游概念。除文艺演出外,文化节还聚集了马戏表演、斗羊、民间技艺展演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以花卉为媒、马戏搭台”的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将马戏团留在当地,也许是解决动物流动问题的一个方法。宿州正在打造野生动物园二期工程(国际马戏城项目),配套建设动物训练场、表演动物寄养处、驯兽师培训场馆等。国际马戏城建成后,在埇桥可以看到高水准、国际化的马戏表演,或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马戏团长们也自发开展“自救”。李正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马戏传承人,他的父亲李同仁是马戏表演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儿子李里开了家动物医院,配有6名专业医师,常年奔走于分散全国各地的宿州马戏团,为动物进行保健、疾病防治。今年3月,在宿州市埇桥森林派出所组织的保护野生动物普法活动中,李里向81名来自埇桥区的国家一、二级马戏团的代表们发出倡议,把表演动物当成伙伴,拒绝虐待动物。  

 

张永恒告知,在即将到来的法律培训上,也会邀请专家和动物保护组织参加,“我们希望和动物保护组织和谐相处”。  

 

“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去继承。如果不去转变和创新,继承不会有任何进步。”胡春梅说,马戏不会在旦夕之间就消失,但马戏人应该想想如何适应时代更好地生存。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双、李金、陈斌系化名)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图片来源:向凯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