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区势微头条 > 文章详情
金山 | 筑海塘、围填海…如不是深槽潜流,现在沪西南会怎样?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i金山 2018-05-16 17:30
摘要:说起金山海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梗,这便是横亘在大小金山岛之间的那道沟——

 

历史上金山海陆变迁较大,金山的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很早就懂得了筑塘御海的重要性,所以金山也是国内最早有海塘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关于金山海塘的话题。

 

金山位于上海西南杭州湾北岸,拥有陆部海岸全长23.3公里,是杭州湾北岸的一部分,西起沪浙交接的金丝娘桥,东至奉贤区交接的漴缺,东北西南走向,呈弧形,是典型的弧形海岸,滩坡和缓。说起金山海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梗,这便是横亘在大小金山岛之间的那道沟——

 

金山深槽

 

金山深槽为海底侵蚀地貌,始于大、小金山,向西延伸,全长11300米。其宽度按-15米等深线测量,在大小金山之间为1500米,在戚家墩前为1700米,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纬三路前为2200米,过纬三路即收狭为600米,至纬七路前尖灭。金山嘴附近又有大小金山及戚家墩凸岸的作用,使深水区靠近岸边,-8米等深线离岸仅800米。深槽的底部由一系列深潭串联而成,一般深度-30~-40米,以大小金山附近为最深。

 

在深槽东部的北侧、靠近小金山西麓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水下沙堤属堆积地貌;深槽的西端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深潭,较小的一个指向西北,较大的一个指向正西,表明金山深槽具有活动性。

 

金山深槽是海潮流侵蚀的结果。12世纪80~90年代(南宋淳熙年间),金山沦入海中以后,最初在大、小金山之间尚保留着一小块陆地。在海潮的不断冲刷下逐步瓦解,到宋末元初,已完全消失,这样在大小金山之间便形成一道海峡:称为“金山门”。

 

金山门海峡形成以后,原来必须绕过大小金山的潮流,就可以由金山门向西直冲,汹涌的涨潮流在通过金山门时,由于大小金山的约束,潮位徒然增高,水流集能,产生强烈的向下淘蚀作用,自金山门以西就逐渐冲刷出一道深水槽。

 

明嘉靖以前,潮流顶冲点在南汇、奉贤境内,深槽西端不超过今金山嘴镇正南,由淘蚀作用及深槽横向环流所卷起的泥沙就堆积在深槽北侧,形成偏向北边的第一道水下沙堤。

明嘉靖以后,随着南汇嘴延伸,顶冲点逐步西移。金山门以东潮流不断加强,深槽急需向西伸展,至清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即18世纪30年代后期,顶冲点移至金山嘴一带,引起深槽向南运动,被卷起的泥沙在原有第一道水下沙堤之南堆积,形成偏南的第二道水下沙堤。并在向南运动的同时,迅速向西扩展。

 

乾隆初年(1736年)金山深槽已伸展至金山卫南滩地前缘。乾隆《金山县志》卷首海塘图注:“沙滩外有沙堤(指沙滩前缘的贝壳沙堤),堤下深不可测,盖潮激金山,直冲其地故也。与他处以渐而深者不同”。所指“深不可测”之处即金山深槽。1931年-20米深水区已由金山门伸展至戚家墩前,1958年已越过金山滩嘴(今纬三路),1972年又向西延伸1公里。

 

一条深槽,一段往事

 

其实,啰里啰嗦这么多,换成白话表述就是,因为海潮冲刷,海底潜流侵蚀,在过去六千多年变迁中,金山海岸线经过沉沦后几经反复,才终究长成今天的模样!

 

因为这条深槽,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金山人开启了海塘修筑的世代接续!

 

海塘,一部金山人民的奋斗史

▲1973.1.19围堤

▲1973年五万余民工围海造地 (章顺德)

▲1973.10.16即将完工的经一路

▲1976年石化总厂生活区

 

海塘工程

 

金山海塘古为华亭塘。金山建县后,西段称金山塘。民国初,华亭县更名松江,东段华亭塘改称松江塘,1966年10月,松江县沿海的山阳、漕泾两公社划归金山县后,统称金山海塘。

 

金山海塘东起漴缺,西至金丝娘桥,长25. 176公里(金山县地段以主塘计,石化厂地段以临海的外塘计)。地处强潮顶冲,是上海市海塘险要部位之一,历史上灾患频繁,咸潮经常入侵。400余年来,海潮顶冲点不断西移。明中叶在漴缺附近;清乾隆后移至胡家厂(今塔港)一带;道光以后则停留在金山嘴、戚家墩地带,即今西塘地段。海塘修筑重点也随顶冲点而转移。

据记载,金山筑塘御海始自三国。随着海岸的坍陷,海塘多次内迁重筑,自唐至清有5道海塘相继沦海。明崇祯年间于漴缺一带修筑上海地区第一座石塘,后两侧土塘溃毁,石塘也因而废弃。清雍正年间建成三面包土的鱼磷大石塘和保滩护岸工程,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实行岁修制度,奠定了金山主海塘的基础。

 

民国时期,加筑混凝土岸墙,但经几次大潮汛,或坍或倾,底脚淘空,危状迭起,除急险的西塘地段有维持性修筑外,东塘及老金山塘长期失修,破败不堪。解放后,海塘得到有计划的整治,60年代初,将海潮顶冲的西塘桩石工程改建为浆砌块石结构,加建防浪矮墙和丁坝,塘外又建抛石、四脚锥体护坎;东塘地段新建海塘3道(漕泾塘、八六塘及九二塘),围用土地7661亩,成为对虾养殖基地。1992年止,共完成土方175. 79万立方米,石方27. 7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 4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58. 85万元。

 

1972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老金山塘外滩地上围堤建厂,先后建内外两道海塘,总长19.9公里,临海面11公里,与金山西塘相接。外塘分段围筑,至第六次围堤止,共投资1. 53 亿元,围地1. 70万亩。

 

卫南海塘

 

金山卫城南,原有老海塘一道,即金山塘。70年代以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以下简称石化厂)在塘外海滩上围堤建厂,新建海塘两道。新塘建成后,老塘废弃。

 

老金山塘定型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位于金山卫城南o.35公里,西起沪、浙交界的裴家弄,东到金山卫南门青龙港故址与西塘相接,至本世纪70年代石化厂围堤时止,全长6.3公里。

 

石化内塘,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次围筑的海堤。工程自1972年7月成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围堤指挥部”开始筹建,龚兆源为总指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勘察设计,同年12月正式开工,组织51190名金山农名工参加此次“围海造田”。施工期间,阴雨连绵,滩地淤陷,遇到30天里只有2天是晴天的状况,但广大民工不畏艰难,坚持雨天施工,靠着一堆土柴、一根扁担、一把铁搭(铁耙),男的挑女的刨,1973年7月15日,整个工程提前两个半月竣工。

 

石化外塘,是在第一次建成的内塘之外600米左右处新筑的海塘,分5次围筑,(即第2~6次所围)。起围滩地标高o.5~1.5米,东起戚家墩,西至纬九路,长12. 44公里,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和石化总厂设计院共同设计。采用抛石棱体和土堤相结合的复式斜坡堤结构,堤顶标高9. 5~10.5米,顶宽7. 5~10米。堤顶筑防浪矮墙,标高11—11.5米,棱体平台标高6.3~6. 85米;浆砌块石护坡,堤外抛筑丁坝33道,连接与大堤平行的潜顺坝1道,长5.8公里,上压混凝土工字体预制块消波、促淤、保滩。工程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

西塘、东塘

 

西塘,原属松江县,1966年10月划归金山县。西接金山塘,东至杨公庙,长11. 88公里。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两次围堤先后划去2. 67公里,今西接石化塘,全长9.21公里。顶高7.9 ~9. 03米,顶宽11. 2~21米,外坡1:2.5~1:9,内坡1:2~1:3。地处海潮顶冲,外塘坍尽,仅单塘一道,历代修筑频繁,工程较为复杂。

 

外塘,西塘主塘之外,原是大片陆地,与大金山相连,随着海岸不断侵蚀后退,唐、宋两道古塘相继沦海。元大德五年(1301年)重筑,明成化八年(1472年)堵塞通海诸港重修加固。其时,海岸被蚀成一个犁形沙嘴,即“金山嘴”,海塘随地形呈弧形突出,距今海塘约2.5公里。在漫长的岁月里,海塘变化颇大,仅乾隆七年至道光十一年(1742~1831 年),共大修28次。至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西塘主塘又开工修筑;主塘险地工段采用石塘,主塘外另筑土塘,时称 “外护土塘” ,全长24.892 公里,与主塘平行。在此后的近百年内,金山自戚家墩以东的金山海岸出现了“西塘主塘” 和 “外护土塘” 两塘并存,这在上海的海塘史上也是罕见的。直到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戚家墩到杨公庙段的外护土塘被海潮冲毁,使戚家墩到龙泉港以西又成临海一线海塘一道。

金山东塘西起杨公庙、东至奉贤漴缺。今东塘外已陆续建有东二塘、漕泾塘、八六塘、 九二塘、九九塘等,这些海塘均已成为内塘,老金山的东塘一线已有上海化学工业区筑的新海塘所替代。

 

龙泉港西侧围填海项目

 

金山区龙泉港西侧围填海项目规划范围东至龙泉港,北至沪杭公路,西至城市沙滩东侧大堤,南至拟填海边界,围堤总长度4820米,围海造地约3866亩,用海面积约308公顷。该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18年12月底约完成工程量的一半,形成龙口合龙的边界条件,2019年12月底计划完成围内吹填,基本完成工程。

 

项目施工区域为城市沙滩东侧堤至龙泉港段沪杭公路外侧海域,自开工以来,已进场施工人员207名、施工船舶13艘,施工作业方式主要为船舶作业。

届时,该工程圈围成陆面积约2.3平方公里,连同鹦鹉洲生态湿地、金山城市沙滩、金山三岛保护区以及金山正在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未来该区域将主要突出生态、休闲等功能,将建设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也为上海市民滨海休闲度假提供一个亲水、乐水、戏水的优美环境。

 

不论时间过了多久,对于筑海堤,金山人民表示绝对是认真的!金小博觉得,生活在大海边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片海承载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太多的记忆。

 

令人唏嘘的“错过”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因为杭州湾海底潜流,金山这片海岸线在上个世纪末,与她近7000年岁月的最大的一次机遇擦肩而过。那时,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市政府在上海市域内广泛选址建设深水港码头,金山被列入候选范围。但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终因海底潜流复杂等多重因素而作罢。最后,才选择了大、小洋山……

 

虽然这段过往虽然令人唏嘘不已,但这片海承载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太多的记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做着不尽相同的事。但至今未变的是,每天依然有人在眺望着这片海;舢板船依然载着渔民在近海摇曳;我们,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热爱着她!积极认真的生活着!

                                                                                   (来源:金山区博物馆)

 

栏目主编:徐敏 文字编辑:徐敏 题图来源:i金山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