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创投人正在想:未来还需要我们人类吗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18-05-12 13:30
摘要:不管中国未来在经济上有多强大,尤其是年轻一代,还是要有一种为生命而奋斗的饥饿感

 

在日前举行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首CxO Talk”系列论坛上,开云集团全球创新董事、印度私募基金Iron Pillar创始合伙人、以色列科技投资基金Sprill Hill合伙人唐海松与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博士,携手带来了他们对当下海内外创投界的观察与思考。


未来还需要我们人类吗

   

孙金云: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未来架构师”。坦白说,直到昨天,我自己也不大清楚,“未来架构师”到底指什么。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关于“未来”,您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怎样一些问题?

   

唐海松:去年10月,知名杂志《纽约客》选择了一幅非常特别的漫画作为封面图。图中,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大街上漫步,其中有一个机器人还牵着一条机器狗。街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胡子拉碴,席地而坐,接受一位拎着精致手包的机器人的施舍。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这个世界还需要人类吗?这是我现在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孙金云:您个人的判断是什么?

   

唐海松:我的基本判断是,这个世界将来会是一个由“想法经济”引领的世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

   

在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创意均来自于我们的大脑。那什么是“想法经济”?说的是,未来所谓经济领域的竞争,一定不是靠自然资源,而是靠创造力。相对于创造力,技术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物。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讲到奢侈品,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购买名牌包、联想到一个名牌包用哪种材料制成。但在不远的未来,可能就是十年以后,奢侈品的销售方式甚至是名牌包所选用的材料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不再需要买名牌包,租就可以。更宽泛一点来说,等到我们的下一代长大成人后,他们可能都不怎么需要买车、买房子、买奢侈品,租就可以。一些包的皮革不再从动物身上选取,而是直接来自实验室研发的新材料,有的包还会有半导体芯片植入。这些情境是很多以往的人无法想象的,却是前沿人士已经在考虑并准备去实现的“想法”。

   

人总是习惯于线性思考,这是人的惯性,但世界发展是加速发展,以后科技的发展更是非线性地增长。这几年,大家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技术的临界效应非常明显,半导体与生物的跨界渗透就很多。这两个领域叠加起来,可能会给我们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变化。

   

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想一下,这个世界还需不需要我们这些人。我们并不一定能精确预测未来,但是要敢想、敢思考未来会怎么样。

   

孙金云:您是我们复旦大学的校友,毕业于激光物理专业。假设您现在并不从事风险投资,而是身处一个比较传统、主流的行业,会如何去迎接上述这些时代变化?

   

唐海松:我觉得第一,在座的各位,有50%再过20年很可能没有工作了,也许不是你,就是你的邻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有一个朋友是哈佛毕业的,以前做对冲基金,大概一年管一百只股票。他上星期告诉我说,他做不下去了,看五只股票人还有优势,但看一百只股票,机器已经比人更强。

   

受到挑战的职业可能还有医生。之前,我有一位亲人在肝脏附近长了一个肿瘤。当时,遇到的所有医生都不敢开刀,说这个肿瘤的位置非常不好,万一接受手术时错过这个位置,基本上命就没有了。他没有办法,选择了机器人手术刀。最终,是精准度非常高的机器人手术刀帮助了他。

   

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如今一些在当下看来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在不远的未来,就会被机器替代掉。

   

面对这样的未来趋势,我自己也非常困惑,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但有两点我觉得或许有用。第一是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第二,要学会给自己减压。现在很多小孩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太多的压力,父母也开始加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然,每个人完全可以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自己的态度是,哪怕未来是非常黑暗的,还是要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尤其在技术创新创业领域,心态非常重要。你是保持清醒头脑,真心静下心来,研究真正领先、打得了硬仗、不怕受制于人的科技,还是想马上上市、快点拿钱。

 


如何看待投资界的泡沫化、恶性竞争、赢家通吃现象

   

孙金云:面对当下那么多被热炒的前沿科技,我感到困惑。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技术能够真正走到未来,而哪些,可能在被投入商用之前,就走向了衰亡?

   

唐海松:可能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跨过所谓的“死亡裂谷”,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超越泡沫”。

   

正如人类会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之分,很简单,世界需要多元化的生存者。有了人种的丰富性,哪怕有某种细菌入侵人体,人类就不那么容易同时被“消灭”。反观自然界,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可以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的细菌,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可以顺畅地循环。可见,生物的多样性、多元化非常重要。

   

如何维持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容忍失败、宽容失败就非常重要。有一家著名的研发机构曾主张,“我们不鼓励失败,我们鼓励不怕失败”,因为失败很正常。今天很多成功看上去非常水到渠成,但其中的很多成绩其实都是偶然现象。于是,作为社会来说,就应该鼓励大胆创新。从成功的概率来说,一百个创新里面如果能有一两个做起来、对社会做出贡献,已然不错。不过,坦白说,我觉得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投资泡沫化的时代。

   

孙金云:最近这几年,人们似乎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看到各种类似“元年”的提法。但过不了多久再回头去看,其中的不少已过了鼎盛时期,跌下了神坛。

   

唐海松:没错。

   

现在很多大城市面临拥挤的问题,非常拥挤,而且这种拥挤将来会越来越严重,但大部分城市的道路系统已经不大可能再有非常大的改变。

   

这时,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汽车体积太大,且每辆汽车每时每刻可以实现的通勤人次并不高。真正能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案,很可能既不是电动汽车、电动SUV,也不是自动驾驶,而是体积尽可能小的汽车。哪怕这个问题现在在技术上还非常难以实现。

   

孙金云:面对这样一种投资泡沫化现象,您在做投资的时候,会如何判断一个项目的状态和生命周期?

   

唐海松:现在很多人在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砸钱的情况下,就往各种项目里面砸钱,觉得不砸就丢失了机会。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自己现在做投资,如果每个人都在谈论,或者说已经有80%以上的人在谈论这个技术或者字眼,我就不碰。要么早进去,要么干脆晚一些进去。

   

再举电动汽车行业的例子。如今很多投资者几乎不关注电动汽车可能导致的污染问题。而在我看来,电动汽车的污染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现在国内创投界还有一些不大好的现象。比如,在很多小型创新企业之间,经常出现三个人“打仗”,主要由其中两个人打,第三个人站在一边光顾着砸钱,然后大家一起看谁能撑到最后。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悲哀。

   

孙金云:与这种“恶性竞争”现象并存的,还有一种“赢家通吃”现象。“赢家通吃”现象会不会打击个人创新创业?

   

唐海松:绝对,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不健康的,而且对赢家本身也非常有害。因为你不可能让所有的民众都生活在由你搭建的生态圈里面,这是不现实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创新,从大的视野来说,就是把本不应该连的部分连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力量。所以,你看,美国“硅谷文化”就是一种崇尚公平的文化,一种鼓励思想自由的文化。对任何一个希望鼓励创新的社会而言,思想自由,人才来源充沛,都是必要条件。

   

讲到“超越泡沫”,恐怕大家还需要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新。从概率上来讲,可能80%的人本就不应该创业,或者把创业当作经验而已。这跟人的个性有关。

 


怎样的教育可以打开通向未来的门

   

孙金云:我们曾对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做过专门研究。从中看到,一个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大体会有三类———经济动机、个人兴趣、社会责任。相较而言,当下中国的创业者在创业当中的经济动机占比最高,兴趣动机和社会责任动机相对较低。作为一个希望成为创新强国的国度,这一点是否也给我们未来的教育提出了努力方向?

   

唐海松: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禀赋,这些资源禀赋又因历史传承等生长出各种变化和差异。所以,世界上的创新国家会有很多种形态,我们没必要强求说中国一定要向其中哪一种形态学习。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当中,找到一些创新的共性,以此作为未来提升中国创新能力的关键点。

   

我现在每年会花时间在以色列生活,可以分享一点自己在以色列的见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以色列是一个可以产生很多想法的地方,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度。在以色列,所有人到了17岁就要当兵,包括女孩子也要当兵。于是,很多以色列年轻人是在部队里长大的。而以色列人的很多创新想法,恰恰从他们的部队里产生。

   

在以色列,很少有人开名贵的汽车。我认识一个“富二代”。家里面再富,他14岁就开始在餐厅打工,不希望从爸妈那里拿钱,到时间了就去部队当兵。

   

我的另一位以色列朋友,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高才生。他有六个小孩,其中两个儿子今年要去当兵,一个被安排在了特种部队,17岁就要被送到叙利亚后方。

   

在以色列当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就是,如果不小心碰到地雷,人就没有了;如果在叙利亚后方被抓住,一辈子就没有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作战状态中生存下来。以色列之所以能够成功,恐怕跟它一直处于危险状态不无关系。

   

反观我们自身,这种危险氛围下具备的作战精神,是中国孩子没有的。我们当然不可能主动去进入那样一种状态,但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有必要让后代明白:幸福从来不可能是父母给的,父母给再多钱也没有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为生命而奋斗的饥饿感、危机感,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的事。

   

我认为,以色列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中国未来在经济上有多强大,尤其是年轻一代,还是要有一种为生命而奋斗的饥饿感,一种对未来的危机感、对他者的敬畏感。

   

孙金云:我个人曾在美国和以色列生活、考察。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可以有大量创新,我想大概有三个字非常重要———疑、思、辩。可这三个字,恰恰是我们现有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当中普遍缺失的。在您看来,当代的父母,如何在面向未来的视角下,培养和引导我们的孩子?

   

唐海松:以后这个世界的变化会很大,具备以下几项能力恐怕非常重要。第一,要有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的性格。第二,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无论你生活在哪里,都应该具有全球化的生存能力。第四,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懂得哪些是重要的事、紧急的事。

   

如今,很多孩子还处于一种工厂流水线式的学习状态,但以后的世界肯定不会满足于此。对此,我自己也非常困惑,觉得这里面应该有很多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但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去摸索、去突破。

   

孙金云:对话进行到这里,我想我对“未来架构者”、对“未来如何架构”或许有了一点答案。

   

面对未来科技非常快速的变化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没有人能够知道,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跟今天相比,一定会有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会给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方法带来很大的挑战。

   

但我们还能用原来那种程序性较强、比较循规蹈矩的方法来培养未来的人才吗?那样的人才在未来能有多大的适应能力去接纳未来、改造未来?答案是肯定“不能”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真正能够适应未来、架构未来的人,恐怕至少要具备这样两种能力———战略前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去适应那样一些变化。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拥有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

    第二,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跨界联想、跨界思维;

    第三,具有勇气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这类人将是未来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唐海松:最后我想分享一句话给大家:不要害怕未来,勇敢地走向别人从未去过的地方。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