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城市应该如何守护它
分享至:
 (31)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0-04-11 06:31
摘要: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的兴建与发展也都和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地有着“地球之肾”“淡水之源”“天然物种库”的美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

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对拥有湿地资源的城市而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让城市发展韧劲更足,守护好湿地资源至关重要。


【城市发展史,也是湿地利用、保护、发展史】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水域地带,具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介于纯陆地生态系统和纯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它既不同于相邻的生态环境,又高度依赖于相邻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除南极洲外,全球各地均有湿地分布。根据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汇总而作出的合理估计,全球湿地面积在1300万平方公里到4500万平方公里之间,不同地区湿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到30%不等。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是南美洲的潘塔纳尔湿地,雨季时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纵观古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择水而居、依水而兴”的历史。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的兴建与发展也都和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伦敦,欧洲最大的城市湿地保护区沃尔瑟姆斯托湿地,给这座繁华都市提供了“绿肺”。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魁北克等城市,均受益于圣劳伦斯河流湿地带来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对于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田波介绍说,上海的发展史是一部湿地形成、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上海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超出10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5%;依托长江与黄浦江湿地的四大水源地,保障了20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占湿地总量近80%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为维护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完整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在防洪排涝、海岸侵蚀以及抗御风暴潮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是本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本市湿地养育了70%—80%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湿地同时为本市提供丰富湿地产品和洁净水源,以及航运交通、农业生产、排水防涝、净化水体、改善气候、城市景观和旅游休闲等经济和生态服务。


2019年12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青西郊野公园的水杉树。位于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青西郊野公园是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  新华社 发

由湿地与郊区林地(农地)、城市绿地一道构成的城市基本生态网络,正在成为上海建设生态宜居、美好家园、美丽上海的基础生态保障。

【全球湿地退化、丧失,亟待更规范的立法保护】

湿地资源如此重要,但湿地的丧失却是全球普遍现象。

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研究显示,自1900年以来,全球湿地已经减少50%,如果从1700年算起,则湿地丧失率已高达87%。尤其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湿地丧失速度是之前的3.7倍。就地区而言,北美湿地丧失速度继续保持低速,欧洲湿地丧失的速度已经放缓,而亚洲湿地仍在快速丧失。

此外,海岸湿地目前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快的退化和丧失过程。据估计,全球海岸湿地面积75万平方公里,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100厘米,加上人类的堤坝建设,海岸湿地损失将高达78%。有证据显示,人类对湿地的改变正在加大其非线性变化甚至突变的可能性,这将对人类福祉造成严重影响,这一变化一旦发生,就难以或无法逆转。

上海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田波表示,作为全球特大河口都市型湿地城市上海,历史上,在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和东海潮流作用下,泥沙在长江河口不断沉积,河口海岸滩涂湿地不断淤涨,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和城市扩展空间。但是随着上游来水、来沙减少,加上海平面逐步上升,上海海岸湿地淤涨趋势减缓,部分区域已出现侵蚀后退状况。未来10年,上海696万亩湿地资源总量是否能守住,值得格外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对湿地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当前,仍有许多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但各国一般都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具有统率意义的国家湿地政策,指导湿地保护,也为地方湿地立法提供依据。

在国际层面,《国际湿地公约》是国际上唯一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而签署的政府间公约,为各国从事湿地管理和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框架。在区域层面,为保护跨行政区域甚至多个国家的湿地,签署跨界的区域性条约和流域水条约是普遍的做法。最为典型的区域性条约是欧洲经济委员会于1992年通过的《跨界水道和国际湖泊保护和利用公约》,适用于整个欧洲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在国家层面,美国是湿地保护法规相对完善的国家。《清洁水法案》是美国保护水域和湿地最直接的法律。2014年,美国又对该法案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进行重新规定,将几乎所有的河流、小溪以及间歇性和季节性水域都纳入法案的保护范围,强化了对湿地的保护。


 4月1日,船只在西溪湿地水道上行驶(无人机照片)。 随着气温回暖,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一年一度的“西溪花朝节”,杜鹃、牡丹、百合、琼花、樱花等花卉次第绽放,春光旖旎,美不胜收。 新华社 发

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系统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2016年6月,原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将重要滨海湿地等纳入海洋生态红线;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推进建立涵盖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制度体系;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后,自然资源部通过严格控制新增围填海,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根据《法制日报》去年11月的报道,目前,湿地保护法也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科技手段助力湿地资源精细化管理】

为切实保护现有的湿地资源,世界各国正借助科技手段,对湿地生态进行监测,并开展生态调查和风险评估。

以海岸湿地为例。由于全球海岸带区域广阔且环境复杂不一,针对不同观测对象需要选择特定的监测手段,或集成多种手段对海岸带地区进行“空—天—地—水—底”的一体化立体监测。目前,海岸带环境监测技术根据传感器搭载平台主要分为星载遥感监测、空载遥感监测、地面遥感平台监测以及水面水下观测网监测。

田波告诉记者,以围海造田工程举世闻名的荷兰在海岸带监测方面颇有经验。可长时间内对海岸带动力环境要素,如波浪、水流、岸线、地貌特征等不停监测的近岸实时实地视频观测技术,就源于荷兰。这一技术在海岸工程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现在,上海崇明东滩以及浙江舟山已将其引入进行海岸监测。崇明东滩建成的30米高Argus潮滩动态观测塔,是我国淤泥质河口首个引入的实时视频潮滩动态观测系统。

除了应用遥感传感器进行监测,海岸带区域的野外原位监测不可或缺。据了解,由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制的海岸湿地生态状况物联网观测系统,能够利用水、土、气、生多要素监测传感器,联合对河口湿地生态状况和服务功能进行连续、动态与实时的原位监测。这种监测方式的优势在于其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019年5月27日 在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日出。  新华社 发

在田波看来,虽然在一些高精尖传感器件方面,我国与世界领先国家尚有差距,但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物联网技术方面,我国已处于并跑或领跑阶段。“未来,我国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型模拟技术将不断为海岸带资源监测提供更多更好的观测手段和技术,这也将促进上海海岸带湿地资源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田波说。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