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上海诞生全国首家食品许可“一址两证”企业,“东航那碗面”未来将登市民餐桌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20-04-08 19:53
摘要:设备、厂区、产能都在,面积达3万平米的厂房却面临“闲置”的危机,上海航食率先探寻机遇,展开“自救”。

4月8日上午,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向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航食”)核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使上海航食虹桥厂区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具备航空配餐、集体用餐配送以及食品生产资质的企业,也为上海航食在疫情期间“危中寻机”拓展地面餐饮、实现“空餐地享”按下加速键。

这张来之不易的食品生产许可背后,是市、区多部门联动,探索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红线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集成,也是长宁区继“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等多个全市率先的创新举措后,在食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展开的“一址两证”探索创新。从企业提出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到完成厂区改造、最终获颁证照,只用了1个月。


产能还在,用往何处?

上海航食虹桥厂区紧邻虹桥机场,工作日上午,在已经恢复工作的生产车间内,身穿专业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对上千份标准盒饭进行包装。中午到来前,这些荤素搭配均匀的便当将被送往企业白领的餐桌。而当夜幕降临,厂区又将“摇身一变”,成为航空餐冷链制作空间,为第二天的机场航班提供餐食保障。

错时生产地面餐和航空配餐,是疫情期间上海航食虹桥厂区的一项重要变革。由于疫情对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原本“生意”红火的航空配餐业也受到巨大影响。记者从上海航食方面了解到,2019年,企业位于浦东和虹桥的两大厂区全年配餐量达4764万份,保障航班数25万架次,以去年2月为例,日均配餐量可达13.6万份。其中,虹桥厂区日产量可达4万份,然而今年同期这一数字却直降至3000份,业务量仅为去年同期的15%-20%,产能大量富余。

设备、厂区、产能都在,但面积达3万平米的厂房却面临“闲置”的危机,上海航食率先探寻机遇,展开“自救”。恰逢2月中旬,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白领午餐“吃饭难”的问题,上海航食开始将原本还处于设想中的“空餐地享”计划提上日程。

依据我国法律法规,上海航食从事的国境口岸食品生产(含航空配餐)由海关负责监管,只需取得海关颁发的《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证》。如果想要在超市等零售端销售餐食,就必须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然而,地面餐与航空餐的区别不仅在于主管单位不同,两者的卫生安全标准、食品加工流程、生产空间布局、食品类别都不尽相同。如何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实现从“上天”到“入地”的转变,迎接挑战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市、区各级监管部门。


市区联手,企业14天完成厂区改造

“我们是3月5日正式提出食品生产许可申请的,3月25日就通过了长宁区市场监管局的现场审核。”对于许可证办理期间一系列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海航食虹桥中心总经理顾杰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提出申请后的半个月里,企业在多个部门的指导下,仅用14天就完成了车间环境改造、工艺流程制定、生产流程优化、厂房图纸细化、生产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和人员培训等获取新证的必备环节,还同步完成了新品试制、产品型式检验、营养成分检测、保质期测试、营养标签制定等一系列配套审核工作。“厂房原来的空气洁净度不够,我们就重新购置设备;烹饪工具、环境条件不满足地面餐需求,我们就逐一整改……这些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同一生产地址获颁两张许可证后,上海航食将成为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具备国境口岸卫生许可和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作为直接监管部门,如何把好准入关和监管环节,对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来说也是一次宝贵的“突击测试”。

“我们先对企业调整后现有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核,目前最符合的是肉制品的生产标准。”记者注意到,上海航食此次获颁的许可证上,食品生产类别暂时仅标注了一项“肉制品”。对此,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赖树生介绍,监管部门在平衡企业迫切的转型需求和食品生产必须符合的监管红线后,决定采取更为灵活的准入许可,企业厂房调整后成熟一项,生产范围就能进行一次更新。目前,上海航食主推的葱烤大排、红烧狮子头等产品已经能进入地面零售端销售,冷链盒饭、中西糕点等食品也将逐步进入超市卖场。

审批机制创新,监管模式也必须跟上。赖树生介绍,市场监管部门与海关将联手探索建立食品“许可+监管”互动机制,通过备忘录会议等形式互享“许可+监管”信息,利用“互联网+视频”等动态监管手段,形成24小时食品生产全程闭环管理。“同时,我们对企业也尽量‘无事不扰’,引导企业积极主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东航那碗面”将走上市民餐桌

“三年前,我们推出‘东航这碗面’时,企业已经在寻求转型。”东方航空食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海坦言,疫情的发生倒逼了企业加快转型,不能满足于拥有已经成为知名IP的“东航这碗面”等“机场网红餐”,而是主动迈向更广阔的社会化市场。

率先“入地”走进大众视野的,是拥有40年历史的“老企业”上海航食。张兰海告诉记者,由于此前上海航食产能占据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航空配餐约八成的份额,空中业务量饱和,使得企业对拓展地面业务的需求并不迫切。然而,疫情令航空业出现断崖式下跌,压力之下,即便是老牌企业,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找寻新机遇。

比硬件改造更需要花力气、动脑筋的,是产品的更新迭代。顾杰介绍,航空餐要从面向飞机乘客转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相当于从B端(企业)向C端(零售)的转型。上海航食一方面结合现有业务特点,比如将公务舱餐食进行创新,同时,作为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英航、法航、维珍航空、荷兰航空等飞中国航线的航空餐供应商,上海航食吸收自己为国外航线配餐的经验,将受到乘客喜爱的航空餐率先进行“落地”改良。此外,作为香港美心集团的合作方,上海航食下一步也计划与美心拓展线下餐饮品类,研发更适应白领、更具备“爆款”气质的餐品。

“空地联动是我们真正走进市场,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步。”顾杰表示,预计上海航食虹桥厂区将有50%以上的产能用于社会化产品的生产,未来航空业逐步复苏后,虹桥厂区每天将生产2-3万份地面餐食,逐步实现空中、地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目标。上海航食也将充分利用其富余产能,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和流程优化力度,推动优质航空食品“走向地面”,将航空快餐、半成品、冷链及冷藏产品推向市场化流通领域。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舒抒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