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这位上海大富翁吝啬成谜,去世后遗产去向曾震惊整座城市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乔争月 2020-03-28 12:46
摘要:雷士德在去世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之一。英国学者Peter Hibbard曾在《上海外滩》中评价,雷士德的洋行既做建筑设计与建造项目,又做土地和地产交易,开创了商业模式先河,堪称在上海投资最成功的英国建筑师。他无妻无子,去世后,巨额财富去了哪里?

大约一百年前的上海,有一个叫作雷士德的英国老先生,每天都在外滩滨江漫步。《北华捷报》写到,在上海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在外滩偶遇散步的雷士德,听他讲述过去的变迁,了解这座城市的地价在过去60年间暴涨了多少。

雷士德是谁?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公济医院(General Hospital,今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安葬于静安寺公墓(今静安公园)。《北华捷报》和《大陆报》等英文报纸纷纷撰文回顾雷士德的一生,评价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很早发现了上海的潜力,大量投资不动产。而他在上海的运气特别好,从一开始就很成功,无论做什么都能“点石成金”,做成了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几笔土地交易。雷士德在去世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之一。根据报道估算,雷士德拥有价值约300万英镑的财富,也有传闻称他的财产达500万英镑之多。英国学者Peter Hibbard曾在《上海外滩》中评价,雷士德的洋行既做建筑设计与建造项目,又做土地和地产交易,开创了商业模式先河,堪称在上海投资最成功的英国建筑师。

1840年2月26日,雷士德(Henry Lester)出生于英国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市。他曾在伦敦接受建筑师和土地勘测师的训练,1863年到上海后受雇于工部局负责公共租界土地测量的工作,后来也为法租界测量土地。这些工作都完成后,雷士德回归建筑师的角色。他先与一名建筑师合作,但很快独立创业,沿着黄浦江岸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洋行、码头和仓库。

1913年,雷士德又与强生(George A. Johnson)和马立斯(Gordan Morriss)联合创办德和洋行(Lester, Johnson & Morriss),专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房地产抵押放款等业务。德和洋行发展成为近代上海实力最强的设计事务所之一,承接的项目包括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和南京路先施公司大楼等

不过虽然投资如此成功,雷士德的个人生活却与住华丽别墅的上海富豪们形成强烈反差。终生未婚的他生活非常简朴,穿别人的旧衣,交友不多,喜欢步行和乘公交汽车,被认为是上海英侨社区最吝啬的人

雷士德在外滩规矩会堂和上海总会居住多年,被认为是总会“最早、最奇怪的会员”。上海总会成立于1861年,又名英国总会,会员全部为男性。今日位于外滩2号的华尔道夫酒店是1911年落成的总会新楼,这里提供外侨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包括远东最长的L型长吧、弹子房、江景绝佳的餐厅和阅览室等。“点石成金”的雷士德却很少去总会酒吧消费,除了为会员提供免费蛋糕和葡萄酒的平安夜。

富豪雷士德俭朴生活的谜团在他去世后揭开。雷士德去世时除了一名在军中服役的侄子没有亲属,他留下一份惊人的遗嘱,除了少量遗产赠予个人,将几乎所有遗产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

他生前指定用遗产分别资助建造仁济医院新大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和学校。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也得到捐助,如上海聋哑学校、虹口华德路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穷苦小姊妹会、虹口黄包车夫会、南市穷苦精神病院等。遗嘱还设立5万两银子的雷士德奖学金,面向在上海就学的所有国籍、无论宗教信仰的14岁以下的男女学生。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雷士德十分关心城市弱势群体,同时重视医学和教育事业,富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在题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异质性》的一次讲座中,提到早年在上海的欧美侨民曾普遍拥有文化优越感,轻视中国文化。但随着广泛接触与深入了解,他们中有不少人变得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友好。而雷士德这位在上海英侨中屈指可数的富商更为典型,他临终前将其毕生积累的财富捐献出来,受惠的是贫病幼弱群体。

1927年,雷士德基金会即按照这份遗嘱开展筹建工作,由雷士德创办的德和洋行三大项目的负责设计。

1931年,仁济医院位于山东路的新大楼首先落成,展开作为现代化医院的新一页。雷士德医药研究院的临床部设在新大楼的五层。在《仁济医院九十五年 1844-1938》一书中,记录了当时医院董事会秘书埃利斯顿(Eric S. Elliston)提到雷士德与这所面向华人的慈善医院有深厚的关系。早在1873年,雷士德曾负责仁济医院男子病房的设计工作,此后长期为医院提供数额不小的捐赠。在1924年12月订立的最后一份遗嘱中,雷士德捐赠100万两款项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此外还赠予医院四块地皮。

雷士德的这笔捐赠附有几项条件,除了提出医院需改名为“雷士德华人医院”(The Lester Chinese Hospital),还要求医院为穷苦病人免费治疗。1927年,医院又收到一张数额达64358.99两的支票,款项是来自雷士德赠予土地的收入。埃利斯顿透露,仁济医院新大楼原计划盖5层,因为后来决定让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使用其中一层,大楼加建为6层。

1932年,选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药研究院落成。简洁现代的大楼高达三层,阳光充足,设有演讲室、医学图书馆、会议室和实验室等。

有意思的是,雷士德捐建的两家医学机构——仁济医院与雷士德医药研究院,曾在一起办公,而且研究院一度设在医院新楼,还开展良好的密切合作。研究院接办了医院的化验部,帮助其开展细菌学、血清学、临床化学、病理学、临床造影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医院董事会秘书埃利斯顿评价,研究院的医学专家对医院提供了给力的帮助,而供研究院使用的五楼保留了一些病房,以供专家研究临床疾病。合作有机结合了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而两家医学机构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医疗技术人才,也为今天上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7年,雷士德医药研究院这座伟岸的建筑成为化学工业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延续了昔日功能。这里荟萃了一大批来自各大药厂的知名专家和科研人员,如雷兴翰、童村等,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医药工业系统中科研实力最强的研发机构之一。

雷士德医药研究院 张雪飞 摄

雷士德医药研究院门厅

1934年,根据雷士德遗嘱兴建的第三个项目——雷士德工学院及学校在东熙华德路(今虹口区东长治路)完工。占地达10000平方米的工学院是一座引人瞩目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教育。1935年入学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规划师、建筑师的陈占祥在传记中回忆,这所英式教育的学校为有才华的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他的老师、来自英国利物浦的建筑师米勒(H. Miller)教给他“建筑师的责任和终极力量。”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雷士德工学院及学校仅持续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却培养了数百名杰出的“雷士德男孩”,他们成长为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2004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共同举办“雷士德工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特展”。约200件展品涵盖了雷士德本人和雷士德工学院的相关资料,还展示了“雷士德男孩”毕业后的成就。工学院大楼也保存至今,由海员医院使用多年。

在为《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一书撰写的前言里,熊月之写道:“在数以万计的近代寓沪外侨中,来自英国的雷士德特立独行,品德高尚,闪射出夺目的光彩……雷士德以其毕生的辛劳,全部的积蓄,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善’字,也是一个大写的‘爱’字,对弱势群体的善与爱,对儿童的善与爱,对上海的善与爱。”

雷士德工学院外立面装饰 乔争月 摄

雷士德工学院 乔争月 摄

在上海这座城市,孤身一人的雷士德深居简出,度过了63年漫漫人生岁月。在那份写满“善”与“爱”的遗嘱中,他还写下一段话:“在将近60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家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自从很久以前我选择中国作为定居地以来,这里就是我的家了。”上海曾经给雷士德带来巨大的机遇和财富,他最终把获得的财富又赠予这座城市最需要帮助的人,仿佛形成了一个爱与能量的完美闭环。“上海人”雷士德的故事如此独特,如此真实动人。

如今,雷士德设立于1926年的“亨利·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运作,赴英深造的中国学者如果研究用于造福中国人民,就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基金会的网站是英文的,但首页写着中文“上海”两个字,并附有一段声明。“亨利·雷士德信托由曾在上海度过大半人生岁月的亨利·雷士德命名,他于1926年去世。他在上海赚到了财富,所以在他身后,将他的财富用于造福上海人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这项善举持续到了今日,用于教育奖学金。”

2014年,雷士德捐建的仁济医院新楼历经修缮重新投入使用,昔日宽敞的大病房和水磨石楼梯犹存。仁济医院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今年疫情发生后,医院派出医护人员队伍,前往湖北驰援。

雷士德捐建的仁济医院新楼 乔争月 摄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上图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乔争月、张雪飞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