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彰显中国力量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20-03-24 06:21
摘要:日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抗疫中的红色精神——第二届讲好上海红色故事”视频学术会议。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总结广大人民在抗击疫情中体现的精神品格,丰富红色精神内涵,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日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抗疫中的红色精神——第二届讲好上海红色故事”视频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州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视频学术会议。与会者在线作了精彩发言,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抗疫斗争赋予红色精神以时代内涵

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原东海舰队某部政委刘苏闽少将认为,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后留下的红色精神在抗疫斗争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听党指挥、一心为民的政治信念;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磅礴正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先锋气魄以及精准依法治理的科学态度。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榜样的激励与示范,需要广大党员同志铭记初心,展现政治本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出发,强调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红色精神得到充分彰显,并有了新的时代表现,即“抗疫精神”。这种新的时代精神彰显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要将“抗疫精神”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要在科研与学术研究中拓展开来。相信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合作、英勇奋斗,就一定能够彻底打赢这场战“疫”。

《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原上海市教卫党校常务副校长杨元华教授提出,红色精神在抗疫中,集中表现为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同向以及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党根植于人民的实践作风,因此在传承红色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红色印记的教育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认为,应当加强抗疫红色精神在民间叙事的文本整理与研究,将民间叙事资源与红色场馆空间整合起来,使红色精神在民间广泛传播、“活态”传承,从而形成红色精神的叙事空间。

进一步总结提炼抗疫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忻平教授将抗疫精神总结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守望相助的团结奋斗精神以及民主平等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发扬光大和传承这种精神不仅是激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也体现了新时代英雄主义的力量和魅力。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都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释了抗疫精神。朱成山谈到,自觉和主动地支持全球防疫作战,呈现一幅全球共同抗疫的全景图,既能避免我们对世界的误判,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对中国人民抗疫努力的尊重。在防疫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既是我党的革命传统,也是当下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应有气度、担当和作为。邱仁富则强调,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当下要尽快恢复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础。要展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与情怀,同时要积极开展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树立中国的担当形象。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教授认为,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中国人民秉持革命精神,挺身而出、砥砺趋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抵抗,力战天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这场战“疫”中,壮大了革命精神,形成了以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听党指挥、勇往直前、发扬民族医学传统、科技创新防疫等为主要内容的“抗疫精神”,进一步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光寿教授表示,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华民族不惧生死的牺牲精神。这一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这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必备的精神气质,要倡导这种不惧生死的牺牲精神,让其在疫情防控战中绽放光芒。

推动抗疫中的红色精神与大中小思政课结合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要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当中,把大中小思政课做实做活,使之更接地气,更有人气人情味。同时,要为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红色故事而努力,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于青年学子的心中。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教授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立破并举,做到疏堵结合;又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阵地建设;还要注重能力提高、争取内外联动。从而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彭善民教授指出,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公共精神是抗疫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抗疫斗争阶段性成功的内在因素,也是我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弘扬抗疫精神的时候,既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公共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又需要看到青年学生在公共性方面的需求及进步,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及思想进步的空间。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正光教授认为,思政课要充当讲好疫情防控故事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宣传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决策以及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要对抗疫故事进行提炼、升华,阐述抗疫精神,并进行积极的深入思考。同时要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引领,做到有理有据、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燕华提出,要将抗疫中的爱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她认为,爱国要厚植家国情,培育强国志,开展报国行。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大道,要教育学生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引导学生把爱国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而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个鲜活案例,更是为讲好思政课增添了一份底气。

会议由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党委书记赵正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理分别作会议总结,他们一致认为,这次视频学术会议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形式独特,富有创新,具有吸引力。会议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总结抗疫精神以及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作为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好上海乃至中国抗疫故事具有积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