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陈铎:为武汉加油!与中国电视同行!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建柱 2020-03-19 07:47
摘要:在全民抗疫的时刻,80岁的陈铎,以自己的声音录制了系列视频——“抗疫特辑”,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祝愿,为武汉鼓劲,为白医天使点赞:“捧一束北国的丁香告慰倒下的勇士,送一坛南国的琼浆献给征战的兵将。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当阴霾遮住了月光,

当万家灯火关闭门窗,

当城市小区隔离封巷,

疫情把庚子年的时光捆绑。

武汉告急,

一场看不见的战役打响。

武汉会战,

一场与病毒殊死的较量。

说是战斗,却看不见硝烟炮响,

说是战斗,只是一身白色行装。

你们冒着疯狂的新冠前进,

挺着胸膛用热血与生命冲上。

……

在全民抗疫的时刻,这首名为《民族的脊梁》的长诗经他饱含深情的声音念出,让人感动落泪却又内心充满温暖和希望。他就是80岁的陈铎,以自己那美好的声音表达一个美好的心愿:“捧一束北国的丁香告慰倒下的勇士,送一坛南国的琼浆献给征战的兵将。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陈铎在为武汉抗疫录制视频 (陈雷提供)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奇迹,迄今为止还保持着纪录片收视率的“神话”。在其中担任主持人的陈铎也因此名满天下,他以鬈发飘逸、大气儒雅的哲人形象和胸怀古今的诗人风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元旦过后,我就打算去采访、拜见这位八旬老人,由于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日益严重,这个计划一再推迟。前几天我打电话问候,同时了解他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安排。我们交谈的话题自然又与最近的疫情紧密相关,我了解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协会和北京松雷文创集团共同制作出品了影视诗歌《民族的脊梁》,由陈铎担任朗诵,这部作品深情地讴歌了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中的感人故事和英勇壮举。陈铎对我说:“那时疫情很严重,大家都不敢出门,作者把稿子发给了我儿子陈雷,我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赶到了儿子的工作室进行录音。说实在的,那几天,我被抗击疫情中的那些众多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录制过程中,我特别在很多地方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一口气录制了三个版本。让我们一起为武汉加油,为中国点赞。”


陈铎、陈雷父子在远程指导下录制朗诵节目(陈雷提供)

十多年前陈铎就说过,“我不当主持人可以,但下辈子我还搞电视、搞广播,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我都愿意。这几十年来我干过许多行,但都跟电视和广播有关,即使当年我不上北大,我也不后悔,否则我比现在还要书生气,还要不懂社会。但我懂工农兵,懂共产党。我在以我的方式爱着祖国和人民。”让我们走进陈铎60多年的艺术人生,从所撷取的几朵浪花、几个瞬间中,去解读陈铎毕生持守的追求和信念。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上

上世纪50年代,陈铎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的听众之友,经常参加电台的活动。有一年,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招生,此时陈铎正在等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参加剧团考试。第一试考普通话,很容易就过关了,接着再考第二试、第三试。所有考试都结束后,剧团的一位领导对他说已被录取了,而陈铎却不愿意去,他说:“我要上大学,这种考试我只能是玩玩儿。”那位领导吃惊而严肃地对他说:“玩玩儿?广播电视是党的事业!岂能玩玩儿?”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刻在了陈铎的心上。

“那时候,既要面对话筒,也要面对镜头。把话筒、镜头、舞台这三种东西糅在一起,这些都是日常工作。语言、音乐、音响是广播的三要素。有一年,剧团的音乐音响组三个成员都生病了,眼看着就要垮台了,组织安排我兼搞音乐音响。那时候只有服从,没有选择。工作就是干革命,分配给你什么工作,你就要做,而且一定要干好。”陈铎回忆说。


陈铎青年时代

之后,陈铎在《花园》等多部舞台剧中都有上佳表现,无论角色大小、无论台词多少,他总能表演出不一样的味道和效果。

陈铎是中国电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60年,陈铎因表现出色获得中央广播事业局“五好青年”奖。也就是从1960年开始,陈铎经常一人身兼多个工种。上世纪60年代,经常有一些政治任务,工作量也非常大,他曾创造过连续工作6天5夜没睡觉的纪录,各项工作交叉着干,演员、音乐、音响、摄影等一肩挑。他说:“那个年代,只要肯干,就有的是工作。此外,我还写过电视剧本、主题歌,自己作过曲,还做过体育解说,给张之当助手。那时候就有这个胆子,这个胆子从哪儿来?是工作需要。你不干谁干?”


陈铎在外景地录制节目

讲起当年“从天而降”到舞台上演个小角色,然后马上“飞天”,继续到控制间尽心尽力做好幕后工作的趣闻,陈铎简直就像孩子一样兴奋:“那会儿的音响、音效等幕后工种大都是在舞台上面的控制间,那时我真有点像孙晤空了,会七十二变了,而且还得变啥像啥,一会儿‘从天而降’,一会儿又成了‘飞天’。”

《话说长江》让他走到台前

1981年,陈铎在单位担任业务秘书,有一天,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编导找到他,要他约两个人去试音,为《丝绸之路》解说。聊着聊着,编导突然问陈铎:“你解说过吗?”陈铎和同事们那时负责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制作,平时大家都在一个大院进进出出的。那个编导有时看见陈铎拿着录音机采访,有时看见他拿着照相机在一些场合拍照,还看见他画布景、调灯光,负责广播剧场的灯光改造,他还参与室内的电视节目,又是表演又是制作……人家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那个编导说:“陈铎,干脆你来解说算了。”

过去,陈铎做广播人们只闻其声,做其他工作又都是躲在幕后,从《话说长江》开始,陈铎露脸了,走到了台前。在《话说长江》中,陈铎本色出场,不加任何修饰,以自己的学识、真诚和平易打动了千百万观众。那飘逸的鬈发、温和的笑容更成了他的招牌,甚至他的一副眼镜都能引起观众的议论。自此,有别于传统播音员形象的学者型主持人开始不断出现。他和虹云还开创了双人主持的崭新风格。《话说长江》算是一个开端,慢慢地,观众接受并喜欢起这种形式。陈铎也和虹云一起成为当时非常火的电视明星。


陈铎与虹云共同主持电视片《话说长江》

说起主持,陈铎深有感触地说:“我想象着和观众朋友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搂着观众的肩膀来介绍,而不是像教师那样说,你知道吗?你去过吗?过去的纪录片,无论观众听不听,都要宣告,是在教育你。而在《话说长江》中,我把自己的位置调低了,这样做也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才会有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感觉。”此后,陈铎又主持了《话说运河》等大型纪录片,他的电视解说风格日臻成熟。

转化为一种触动人内心的力量

在《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之后,陈铎有更多机会干他的老本行———表演和朗诵,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语焉不详的华丽,更没有一惊一乍的忽悠,依然是和观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依然是他过去在台上的那种朗诵风格,一个拖长的尾音“书是读不尽的———”,“哦,对了,再提醒一句:不管您是什么年龄,书,是读不尽的哟———”无工自巧,细润含情,妥帖蕴藉,绵柔悠长。陈铎的朗诵,就像一壶度数不高但回味无穷的老酒,又似一曲自出机杼、老调新弹的岁月慢歌。


陈铎、周希珧夫妇同台演出

有一年,他参加一个联欢会,在座的都是各方面的老同志,当时文艺界的大腕都表演了节目,相声、歌曲、舞蹈、杂技,丰富多彩,而他的一首诗朗诵,更让老同志们听得如醉如痴,朗诵的间歇停顿处,全场似乎掉根针都能听得见,可见朗诵的力量和魅力。

陈铎说,朗诵是可以直接走进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艺术形式。“朗诵也好,朗读也罢,都是把白纸黑字转化为一种触动人内心的力量,同时朗读又可以传递情感、传播思想、传承文明。朗诵艺术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社会文明的畅想。总之,要用朗诵的形式去表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贴心的朋友,睿智的杂家

从台上台下的时间分配来看,如今,陈铎的确是更侧重于幕后的工作,在多数演出中,除了朗诵一两首作品外,陈铎更多是在舞台上起到节目衔接和串联的作用。

人们经常会看到,在舞台一侧,每个演员的上下场、状态调整、应急处置等,都是陈铎关注的重点,你说他是在台下还是台上?他往往比正在演出的演员还“较劲”,一点都不轻松,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而他的从容,不过是一种精神和思想境界的“舒展”状态罢了。


陈家祖孙三人其乐融融(陈雷提供)

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首批金话筒奖获得者,陈铎不仅从事电视工作近60年,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而且多才多艺、堪称最早的“跨界王”———表演、播音、主持、编导、朗诵、摄影、录音、灯光、音响,“七十二行”一肩挑的经历,让陈铎总有一份举重若轻的从容。

作为央视建台时期的元老,陈铎一辈子没换过地儿,干工作始终服从组织安排。陈铎说早期电视剧的生产与制作是一个反复排练、力求万无一失的过程,“大家先是讨论剧本,然后再反复排练,接下来还要在舞台上比画,中景、近景、特写,不停地移动摄像机……直到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了,才开始带(摄像)机排练,看看镜头的运动有什么问题,哪里穿帮了,都要一一记录下来,所有问题都要在带机实拍之前全部改掉。因为那时的摄像机是电子管的,使用寿命有限,一开机,就是烧电子管,烧电子管就等于是烧钱!因此要求我们案头工作必须做得非常细致”。及至今天,陈铎依然保持着案头工作必须做得充分细致的工作作风,策划创意、排练演出都必须反复磨合,力求万无一失。

再比如配音,以前是边看边对口型,后来,陈铎利用他懂技术的优势,发明了“听”口型。“因为有些影片说话很随意,看口型根本看不过来,于是我便试着创造了听口型,一边听影片的原声,一边在本子上标上音节的长短,录的时候,我就不用对着镜头,而是看着本子上的标注,很容易就做到了准确。”

陈铎曾连续担任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特别高,差不多每年开会都要递交几份精心准备的提案,比如加强抢救流失海外的文物、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国产电影要走向世界、关注残疾人事业、规范公益活动、构建电视公益频道等等。

与陈铎接触久了,你会由衷地感到他是一位友善的长者、贴心的朋友、睿智的杂家。他的艺术家范儿只留在舞台上,只留在朗诵的情境里。

陈铎的老搭档虹云也说他很会团结人,坚持做到这个不容易。不计较的人,大家才不会跟他计较;不小心眼儿的人,也不会有人跟他动心眼儿。对于小字辈儿的演员,陈铎一样嘘寒问暖、认真沟通,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乐观、积极的力量。陈铎经常说:“我也是从年轻人过来的,在很多人帮助下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人家需要你帮,你却不帮,这就违反了我做人的原则;如果人家不需要,你非要帮,可能会说你真多事。我现在经常质疑我自己:怎么还不知老呢?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总是有动不完的脑子。”


陈铎在录制时充满激情陈雷提供)

陈铎马上就要81岁了。作为和中国电视事业同步成长起来的元老级人物,他从1958年就开始了电视人生涯,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他依旧声音洪亮、步履稳健,很健谈。从表面上看身体很健壮,但实际上,就在两年前,他刚刚做完一个大手术,手术切掉了他的一叶肺。但他并没有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甚至还开玩笑说:“我现在属于有心少肺的人了。”

陈铎不怕老,也不服老,他的身体底子很好,这跟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从小喜欢体育锻炼,喜欢打篮球。之前做演员需要练功,踢腿压腿、形体训练、舞台表演,他都能自如应对。手术后,医生原本让他休息三个月,但手术前已定下的诗朗诵等活动,他依旧信守承诺,坚持参加,“活动都是之前就发布出去的,总得对得起观众啊”。

 后记:发稿前,本文编辑与陈铎老师的儿子陈雷联络时,他告知:这段时间,父亲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关注武汉。当他看到能引起自己共鸣的诗篇时,就让儿子把他带到工作室,录制朗诵视频。因为公司同事都还没来上班,他俩只能父子兵上场,录像、剪辑、配乐等等。遇到问题,让同事们远程指导操作。父子俩“拳打脚踢”,克服了各种困难,制作了10期专辑,发布在“陈铎”公众号上。《致逆行而上的中国》《诗经·秦风·无衣》《夜空中最亮的星》……一首首诗,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和同胞的深情,他只想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作者和陈雷 提供
题图为陈铎演出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