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在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心理疏导”?有哪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林颖 2020-03-03 06:31
摘要:要将专业心理援助与基层疫情防控相结合,实现供需匹配、高效协作,精准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

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对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四次明确提到“心理疏导”,强调“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要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落实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措施,统筹安排轮休,加强心理疏导”,“要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事实上,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在严防严控疫情的背景下,心理疏导与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降压药”“润滑剂”和“安全阀”,关涉整个社会的心理复原力。

将专业心理援助与基层疫情防控相结合

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的心理学界和心理专业社群自觉行动,快速发起倡议,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针对社会大众,开通公益心理热线;推出心理防护手册和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导读物;组织在线咨询、在线讲座,开发音视频课程,推送系列科普文章等。疫情期间,心理学领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聚人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安抚社会焦虑情绪,引导科学理性认知,倡导健康的居家隔离生活,为预防和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帮助疫情之下的人们做好心理防护,做出了应有的担当和努力。

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服务与干预,以自主心理防护指导为主。根据当前抗疫一线的工作特点和需要,相关视频、音频课程和电子读物等心理防护知识、方法和工具通过专业平台和公益平台被推送给医护人员。地方卫健委组派有救灾经验的心理学专业医师驰援湖北,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面对面的心理帮扶。国务院办公厅2月10日转发国家卫健委、人社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抗疫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引导和心理支持作用。

从当前抗疫所处的整体状态和阶段来看,亟需对疫情中直接受影响的重点人群开展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的心理疏导与干预。他们受疫情冲击更加巨大,损失更加严重;他们面临生命威胁或亲人离去,遭遇生活困难或经营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关爱,其造成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后果可能是长久的、不可预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要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不可否认,在现有管理和运行机制下,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供需对接还不够精准,同时组织力和覆盖面尚有待加强。各地专业社群自发的心理援助发挥了重要的心理急救功能,但作用是零散的,他们切实感知着基层群众的实际处境和心理诉求,却无力进一步回应,给予更实质的社会支持。因此,应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将专业心理援助与基层疫情防控相结合,在社区层面实现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这既是疫情期间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任务,也是社会心态预测预警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加强社会面的安全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降低次生社会风险的概率,同时也有益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

社区层面亟需关心的四类心理困难群体

从基层疫情防控和综合治理角度,可以梳理出社区层面主要涉及四类“心理困难群体”。

一是疫情患者群体,指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家属群体。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身体折磨和心理煎熬,可能还要面对失去家人的痛苦,甚至社会歧视。没能陪同家人走完最后一程的去世患者家属,辗转于医院之间、却未被及时收治的患者及家人,都可能处在心理崩溃边缘,引发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层面对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的家庭要重点照顾,安排好基本生活。要为该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开展与伤害相关的风险评估,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及时关心和回应,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是疫情重点地区居民群体。他们虽然身体健康,但是会更加恐慌,怀疑一切,甚至情绪失控、寝食难安。尤其是被隔离人员,他们不能外出,对生活的控制感降低,容易对外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这些区域的防控措施和举动不当,容易引发集体不满和抱怨情绪,甚至个别人会心生怨恨。为此,要从整体防控的角度出发,考虑该人群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要,综合研判后制定疫情防控措施;要筛选和增派更多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干部,充分调动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团队;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反馈,以便动态回应和调整。

三是基础困难群体,指基层综治工作关注的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对于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建立邻里关爱支持系统,以结对帮扶形式,及时给予该群体生活关照和心理关爱。另外,针对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失意和性格偏执人群等,要建立专门的心态预测预警预防机制,避免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矛盾被激化、放大,要及时防范化解潜在社会风险。

四是基层干部群体。抗疫一线是广大干部的锻炼场,也是集中考验干部的大考场。面对疫情,这个群体肩扛高压的防控要求和责任,冒着感染的风险,压着内心的恐慌,在紧急状态下连续作战,甚至可能得不到家人理解和支持,显然处在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一些干部在被群众指责批评,或者防控任务失败的情况下,可能引发自我怀疑、强烈自责,或对自身仕途感到焦虑。身心疲惫加上政治焦虑,会带来基层防控工作的松懈,甚至把焦虑、压力带到基层群众工作中。上级领导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深入开展谈心谈话,疏导不良情绪;要安排好疫情下的常态换岗机制;必要时提供专业心理援助资源。

如何精准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

精准干预,是“谁有资源”和“谁有需要”两者之间精准匹配的结果。精准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关键要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和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专业心理援助平台与基层社区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实现供需匹配、高效协作。目前,专业平台汇聚了相当数量的心理援助资源,疫情之下的内部运行逐渐呈规模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加强登记、全面排查、上门宣教、帮助购买生活物资等,对于社区的“心理疫情”最为了解。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信息收集工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快速联动响应机制。建议各地将心理援助队伍资源、需求信息收集工作、社会心态预警与响应机制等纳入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中。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疫区干部要增强对社会负面情绪的感知力,要做到记录在案、心中有数,经常分析研判群众情绪与心态的变化情况,并做好沟通和疏导。建议重点地区将心理援助需求纳入排查范畴,建立“心理困难群体”档案,以便当前及长期提供社会心理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公众可能对心理援助存有偏见,要注重宣传方式,切实体现关心关爱,避免被认为是“政府甩包袱”或“政府贴标签”。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理服务,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共救的格局。疫情之后的社会心理复原,仍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借鉴国际经验,有必要在武汉市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会心理复原中心,负责在抗疫时期提供专业心理干预,并制定长期的专业援助方案,在疫情过后深入社区、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心理辅导、科普讲座、互助活动等,提供专业心理支持,重建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人们走出疫情阴霾,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干部素质测评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