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武汉日记】我太了解这种痛苦和迷茫,想为疫情中的他们做点什么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楚悦 2020-02-23 17:58
摘要: 不少官方媒体在直播疫情情况的时候,也增加了手语翻译,我觉得这是突破性的“历史时刻”。

讲述人:彭霖倩 27岁 聋人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武汉硚口区读的书,吃了6年热干面。说实话,作为一个重庆人,我第一次吃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反人类”的面,后来吃多了居然觉得,真香。

疫情发生之前,我是一家聋人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现在,我新增的一个身份是,“听障防疫科普与援助公益团队”的召集人。我们这个公益团队的诞生完全是因为疫情。我自己也是一个聋人,我太了解信息缺失带来的痛苦和迷茫了,所以想为疫情中的听障群体做点什么。

我7岁失聪,因为发烧烧坏了耳神经。当时我妈妈近乎崩溃,因为我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小孩”,她对我抱以很高的期望。即便失聪,我爸爸妈妈从来不觉得我是听障者,他们告诉我,要把自己当正常人,可以去做正常人也该做的事情。所以,虽然从成立公益团队开始我就一直在高压中工作,但我觉得这段经历锻炼了我,让我成长很快。

我初中高中读的是聋校,那六年,让我认识了很多聋人同学,也让我知道我拥有的资源。我可学习到的东西,已经比大部分全聋的孩子多得多。我可以无障碍去阅读,去写作,可以尽力地去迎合听人世界,变成我爸妈口中的“ 正常人 ”。而对更多聋人来说,生活中困难重重,信息的获取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团队从1月24日开始发起成立,1月27日发出了第一个视频作品。但1月29日团队磨合成功,才算真正地把平台搭建起来。目前我们已经产出了20多个手语科普视频,还帮助武汉的公益小组对接了一批物资。

最组织这个线上团队,我们先是拉了一个大群,会不断有感兴趣的人加进来,然后慢慢分出小组。因为是临时集结,在团队里大家彼此不认识,而且志愿者不全是听障人士,也有听人朋友,大家一起工作,总还是有些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有人走也有人留下。

我们前期是做科普视频的,现在也撑起了一些援助物资的担子。虽然联系捐赠物资非常不容易,但我还是不想接受普通人的捐款。我的朋友看到我发的信息,会直接给我打钱,我都给退回去了。

2月8日,通过联系对接,我们给武汉的聋人朋友送去了200个家庭用量的氯片。本来的需求是84消毒剂,但是担心聋人不会稀释,操作有风险,就换成了氯片,更安全一点。说来也是很惊险,我是7日凌晨和捐献物资的团队联系上的,然后对接需求函要盖公章,因为武汉当地的是公益小组不是机构,盖不了公章。我自己公司的公章在市区,我当时在我爸妈家,不在市区。那天我脚还受伤了,我妈不太愿意我出门,但是我管不了那么多,还是去了,也非常顺利对接成功。当天晚上我爸妈住处片区开始关闭收费站,如果我晚一点走,估计就回不了市区了。

目前我们这个公益团队一共有近60个人,光手翻团队就有16个人左右,出镜的手翻老师都是聋人手语译员。前期我们主要是在做手语科普视频,团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工不同。设计组负责设计工作,手翻组负责翻译稿件,视频组负责剪辑手语视频和上传到视频平台,公众号组负责推文的上传和推广。

团队里大家身份也各不相同,有社会聋人,有聋人大学生,有CODA(Child Of Deaf Adults,聋人夫妇所生的听力健全的孩子)身份的手翻老师,有重听人,有手语专业的听人老师,还有无关手语圈但热心公益的听人志愿者。


志愿团队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我们团队里的“手语新闻速递”组组长梁玉音,是一名有有7年译龄的手语翻译。她在重庆师范大学读研的时候,师从我国第一位聋人女博士郑璇。疫情爆发后,她身在老家河南郑州,发现很多聋人群里谣言满天飞,也很担心听障朋友们因为信息获取的不便而无法得知一手的官方信息。出于一名手语翻译的责任感,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志愿服务团队。她所负责的小组里,5名都是聋人。他们双语能力很强,可以独立做到将汉语文字稿转移成聋人朋友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手语版本,然后在家通过手机自行录制视频。

我们的聋人手翻译员卷卷,是青岛聚听同心文化传媒公司运营部的负责人。她是我们团队成立后第一个拍出的视频的翻译老师,因为视频大受欢迎,央视频还转载了。一般一个视频她录制的时候要反复修改3-5次,一直改到满意为止。

我们的视频组组长徐凯枫,是重庆师范大学的一名聋人大学生,他自己就是湖北黄石人。非常时期,就特别想奉献一份力量去帮助聋人群体获取有效信息。因为他本人对视频软件并不熟悉,是前几天刚开始学习剪辑软件的操作,不会的时候就百度,也会找人请教。虽然是临时自学,但是工作下来,还挺成功的。


志愿团队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我们还有一个救助关怀组,里面有上海一线的医生,湘雅医学院的学生,还有北大的博士,他们负责给大家答疑解惑。这个组还负责整合官方信息和我们撰写的《听障防疫手册》的内容,对内容进行优化和浓缩,因为如果直接翻手语太复杂了,手翻老师会很累。

一个视频的从策划到上线需要2-3天,大家分头完成。其实一开始组织大家工作真的是困难模式,因为很多事情要做,手忙脚乱的。近60个人都是陌生人,我除了一两个熟人外,都摸不准他们性格和工作方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要不断去沟通协调。因为一些聋人朋友的文化水平一般,思维直来直去,后来我找到方法,还是需要换位思考,多点耐心跟他们沟通,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不仅有微博(@听障防疫科普与公益团队),微信公众号(你看起来好动听),我还找了快手合作,在快手的播放量还的挺大的,最高的有10万多。但其实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发现不少官方媒体在直播疫情情况的时候,也增加了手语翻译,我觉得这是突破性的“历史时刻”。

对于听力健全的人来说,很难发现那些隐形的偏见还藏在社会的公共场馆中。博物馆没有无障碍措施,主流读书沙龙少见听障者,线上教学视频很少有字幕,音乐会、话剧等等艺术性的舞台更是少见,所以我想要改变点什么。

2018年,我回重庆做聋人文化传媒,涉及的内容包括手语艺术研究、线上圆桌论坛、线下讲座、手翻服务、推广听障无障碍措施等等。我做这些,是希望帮助聋人融入社会,希望社会能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就像这次疫情,我做这些,也是希望疫情中的聋人朋友,能够不被忽视,获得信息,彼此互助。


上观新闻正在征集抗击疫情新闻线索。

无论您是患者、家属、一线工作者,还是身处武汉及周边的普通市民,如果您有关于这次疫情的故事、见闻,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如下:

记者 李楚悦 微信/电话 18801794272

记者 王 潇 微信/电话 15216704513

记者 杨书源 微信/电话15216825039

记者 张凌云 微信 rtclouds 电话 13585695928

记者 殷梦昊 微信/电话 13162822376

记者 王 倩 微信/电话 15620692605

记者 雷册渊 微信/电话 15900859665

记者 郑子愚 微信/电话 15800910823

记者 肖书瑶 微信/电话 15201920158

记者 李彤彤 微信/电话 13857726992

记者 脱崟 微信/电话 17801077237

记者 胡雨松 微信/电话 18801939657

编辑邮箱:zaifei@jfdaily.com (来信请注明联系方式)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