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苏州衢州芜湖@杭州:借你“脑子”用一用好吗?
分享至:
 (8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凌君 陈抒怡 2020-01-21 10:34
摘要:城市大脑,在长三角不稀奇

“区城运中心呼叫张江分中心!请汇报今日运行状况。”

“张江分中心收到。今日值班人数6人,截至目前,辖区内无突发情况,无重大活动,城市运行一切正常。”

“收到!”

放下手中的对话机,上海浦东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员的眼睛还一直紧盯着面前80多平方米的巨型屏幕。屏幕上,张江分中心的实时画面逐渐缩小,全区36个街镇城市运行分中心的实时画面正同步更新。这些分中心与“城市大脑”之间不但可以实现可视化指挥协调,所有管理数据也实时共享。

不一会儿,屏幕画面又切换回“城市大脑”的日常管理,不同模块的各项数据正不断闪烁更新。在其中一幅浦东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代表现场管理人员的蓝色小点。利用手持移动设备,“城市大脑”可以随时与任意“小点”视频对话,也可查看每一位网格员的行动轨迹和处置情况等内容。若发生意外,指挥平台还可以将就近管理人员组成临时群组,统一指挥协调。

这是新版浦东“城市大脑”。

在杭州余杭,全年底因为没有收到银行关于某建筑工地的工资发放信息,“城市大脑”自动生成了一条欠薪预警,信息从人社局转到街道办,工作人员立即走访,待盖有银行公章的工资发放明细上传至系统,预警才被关闭。不仅针对“欠薪”,余杭区近200家危化品存储和生产企业都加入了“智慧安监”系统……

类似的情景,在长三角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城市大脑已不是个稀罕事。有人说,城市大脑是城市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是长三角谋求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但也有人质疑,在屏幕愈发炫酷、界面愈发好看的同时,城市大脑背后数据互通和协同分析处理的“硬实力”可能被忽视了。

城市大脑建设有何经验?未来,长三角各地的城市大脑是否“共用”的可能?记者一探究竟。

治理还是“智理”

浦东的城市大脑始建于2018年。

“一开始只是做数据可视化。”数空科技CEO王献旗告诉记者,“将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他和他的团队负责为浦东“城市大脑”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很多地方打造城市大脑的误区。城市大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直言:“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做大屏,如果城市大脑最终就是一个大屏,它就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东西。”确实,在实践中,王献旗很快发现,很多部门上传的不少数据都是陈旧的,“不实时流动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这是“大脑”的第一个难点。

怎么做?首先就是要拆除系统数据和部门管理的围墙,以场景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打通系统数据的流通渠道。比如,危化品监管模块,浦东城市大脑打通了公安、安监、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的相关系统,在模块上共享了车辆运行、执法情况等信息,尤其是掌握了需要重点共享危化品车辆信息(车辆违规、驾驶员有违规记录、企业违规等),让执法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

以往的城市管理,更多地以部门职责为出发点,各部门根据分工、各自负责,是一种部门专业化的管理。但当下的城市管理中,数据越整合,越精细,越共享,管理就越高效。浦东新区副区长、曾担任浦东新区城运中心智能化提升专项组负责人的徐惠丽告诉记者,浦东城市大脑最开始做的,就是打破原有行政部门管理间的藩篱,倡导部门数据共享和联合办公。

“大脑中枢”之外,是无数“神经元”的扩展。在浦东城运中心三级管理体系中,除了区级层面的设计外,街镇和村居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得以充实。如今,浦东36个街镇都已覆盖城市运行分中心,这些分中心与“大脑”之间不但可以实现可视化指挥协调,所有管理数据实时共享。必要时还可无缝切换,平时区城运中心负责日常巡查监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以切换到特定功能模块,直接指挥相关街镇或委办局。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杭州。城市大脑的概念,发源于杭州、实践于杭州,2016年云栖大会上,杭州就宣布启动建设城市大脑。这些年,杭州城市大脑每2分钟便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一次扫描,实时分析各项交通指标,并对可能发生的交通趋势,提前作出警示。利用城市大脑,杭州还打造了共享泊位平台,将分散的停车信息和不同时段闲置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楼盘小区、个人私家车位资源统筹起来,实现车位业主、物业、平台各方利益共享。

在徐惠丽看来,目前,城市大脑正努力推动城市治理进入一个正向循环:不断优化迭代的城市大脑推动部门协同,部门协同后挖掘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社会民生服务,最后这些场景、服务又会沉淀更多数据,促进城市大脑的升级优化。在“大脑”的建设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数据的创造者,也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

记者有些不解,她便指点记者去南码头路街道看看。

“无从感知”又“不可或缺”

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们免费安装了“居家安防三件套”——烟感检测、燃气探测和一键报警。

老人家中起火了或者发生燃气泄漏,都会第一时间自动报警,随身带的紧急按钮可以让老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求救。南码头路街道的56个老小区已经完成了至少13000多个感知点位的布设,实现了除商品房小区外的全覆盖。

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天记得,有一次,系统测试时突然自动报警,她和小区保安、社工急忙赶去查看情况,室内粽子烧焦的煳味已经弥漫开来,但家中的老人却因为睡着了毫无察觉。还有一次,小区内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被监测到血压超过了180,相应的警告马上就发送到了老人的监护人和居民区社工的手机上,社工第一时间带着社区医生赶到了老人家。

长久以来,南码头路街道有“三老”的特点。所谓“三老”,一是老年人口多,全街道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是全市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二是老房子多,老小区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三是老问题多。这都曾让高天头疼不已,但这些在城市大脑下都逐渐地解决了。而对于老居民而言,虽然说不清城市大脑究竟是什么,但这个“大脑”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是实实在在的。

在杭州,从最初的调控信号灯开始,城市大脑在细微处着力。前些年,杭州曾在全国大中城市“堵城”排行榜中高居前三,如今已降至第三十位,整体通行效率提升15.3%,还实现了特种车辆如120救护车、119消防车等应急车辆的智慧调度。现在杭州高架道路匝道上,50%的匝道路口信号灯已经由城市大脑智能调控。

有时候,“大脑”计算出的结论是颠覆日常认知的。阿里云智能城市大脑架构师张洪伦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根据统计,杭州的私家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过去的认知都认为应该有超过100万辆车会日常在路上跑,交警部门的管理模式也都是按照100万辆车的标准来制定的。但实际上,根据“大脑”测算,杭州交通平峰时的在途量大概是20万辆车,最高峰时也仅为30万辆左右。“治堵的关键应该是这10万辆车,这里面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张洪伦说,今年7月,杭州部分放开了限行政策,允许通过申请后的外地小型客车在工作日高峰时段内“错峰限行”区域内通行。

“过去的城市大脑建设是在做加法,包括数据、场景等各方面,但现在则要多做减法,在无形中去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张洪伦说,城市大脑是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虽然不像道路、电网那样具有具体形态,但在潜移默化中却能让市民“深有感知”,这些感知又可以细分到不同的场景中,比如,交通顺畅了,就诊便捷了,停车方便了……

“减法”确实在做。比如,在城市大脑的加持下,杭州可能成为第一个取消停车杆的城市。记者在杭州的云栖小镇,发现小镇内22个停车场6459个停车位全部接入城市大脑,在这些停车场内,停车杆都被拆除,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引导,实现自动识别、自由进出、无人收费、无杆停车,离场后会收到短信账单提醒,通过支付宝即可缴费。若是碰到找不到停车位违章停车的情况,车主会收到提醒短信,并被告知周边停车场的实时空闲车位信息,然后一键导航“找车位”。据测算,拆杆之前平均停车用时23.4秒,拆杆后只需要2.6秒。不过,记者走访这些停车场发现,由于车辆进出信息主要依靠摄像头拍摄,可能会有误差。根据停车场保安的描述,每天大概会有三四辆车的信息无法被完整记录。

同样被“拆除”的,还有西湖边的围栏。17年前,杭州西湖拆掉围墙、取消门票,是国内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但旅游旺季近万人的平稳疏散成了景区管理的难点之一。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固定放置的硬隔离围栏本不可或缺。不过,通过城市大脑对景区人流的动态分析,硬隔离围挡年均设置天数下降为36天,管理变得“弹性”,游客的体验也提升不少。

从最初的治理交通拥堵到全面融入城市管理,“大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刷脸就医、先看病后付费、区块链发票等应用正不断融入生活,变得“不可或缺”。

从复制推广到“共享共用”

记者去杭州云栖小镇时,发现城市数据大脑运营中心人声鼎沸,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信息处理中心副主任齐同军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学者们做介绍。近年来,去杭州学习城市大脑经验的各地代表团是络绎不绝。日子久了,齐同军对讲解的任务早已驾轻就熟,从半小时到3小时,内容可以“定制”,时间把控十分“精准”。

“大脑”可复制可推广,已在长三角多地启动,如苏州、衢州等均有应用。比如,在浙江衢州,城市大脑建设于2017年5月启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大量整合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同时,通过对重点地区和事件的可视化实时管控,极大推进了社会治安与城市治理。

在苏州,城市大脑可以凭借城市交通历史数据,预判某个区域未来10分钟至1小时的交通态势,帮助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和疏导措施。针对公共安全风险,苏州建起了预测预警预防和监控机制,范围从交通逐步扩展到安监、民政、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方面。

另外,无锡、南京、芜湖等地近年也陆续启动了城市大脑的相关部署和建设,合作企业包括远景智能、旷视科技、科大讯飞等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等项目建设。

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酣,有专家指出,示范区可以数字一体化为突破口,发展城市大脑、区块链等,应用于公共服务等场景。如区块链在企业注册、知识产权和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

城市大脑在长三角“遍地开花”,这不禁让人联想,未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城市大脑能否“共享共用”。在王坚看来,数据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城市大脑则是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正好给出了一道城市之间怎么实现一体化的命题,我觉得城市大脑是其中一个解答。”他说。

“共用”一个大脑,难点当然有,比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数据协同互通。两个城市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若要扩展到长三角41城,难度可想而知。另外,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的一体化,还包括了科技创新、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如此庞杂的数据中,如何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如何保障“大脑”的安全可靠,还需要继续探索。

期待全国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长三角方案”。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