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市中心历史建筑变身诗歌主题书店,知名建筑师俞挺用设计“作诗”
分享至:
 (3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凌雯静 2020-01-07 10:52
摘要:一个能够继承原本建筑某种人文气质和精神,脱胎于原本废墟之上的新书店,是如何诞生的。

第一次来到皋兰路16号,如今已给诗歌书店烙上自己标签的俞挺说“没什么感觉”。

日常如同藤蔓盘缠住这幢建筑,往昔的神秘性已然消弭。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建筑,历经时光流转,曾被当作餐厅使用,“外部搭建的楼层都还在”。仔细去闻一闻,油烟味尚存。

“如果要将这里改建成一个书店,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书店?”俞挺问自己。如今,思南书局·诗歌店的现场,就是答案。

与历史对话 再现“理性的力量”

这是俞挺第三次携手世纪朵云。

他说,三次设计迥然不同:“思南书局呈现的是‘人’;朵云书院旗舰店呈现的是 ‘风景’;思南书局·诗歌店呈现的则是‘理性的力量’。”这座建筑因为历史而存在,前身是东正教堂,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但随着世事变迁,建筑的历史内涵折射出多重侧影。

而书,是被注入建筑、赋予建筑新生的“能量”。俞挺认为,“书代表着理性的力量”,因为“书是现代人汲取知识、去发现真理的途径”。

两相碰撞,灵感诞生———“教堂中的教堂”。他要“建造一个能够继承原本建筑某种人文气质和精神的,脱胎于原本废墟之上的新书店”。

于是,拔地而起、直达穹顶的书架出现了。整个书架嵌套于原建筑内,包含着“书店所具有的精神力量”。这一改造动作改变了空间的既有属性,使之脱胎为“一个全新的场所”。

对偶是俞挺做设计时让灵感落地的“心法”。这一次,他再度演绎了这一“心法”。俞挺说,“如果拥有悠久历史的原建筑是上句,那么,就把不锈钢金属板书架所具备着的纯粹力量,作为下句吧。”

拔地而起、直达穹顶的书架。

用考古学的手法 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俞挺把这次改造看成“作诗”。如何保持书店在视觉上的纯粹性,是难点之一。尤其,原建筑的天顶画涉及修复和复原,不属于此次改造需要完成的任务。但一旦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影响,将难以恢复。于是,选择只能是“有限地剥离出一些东西”。

为此,俞挺和他的团队用“考古学的手法”,把中心建筑从后期加建的建筑中“剥离”出来,内部用金属色冲孔板做装置书架。让书架与墙面脱开关系,并对原建筑墙面进行修缮恢复。让书架如装置艺术般矗立中央,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此间的难度可想而知———所有的改造不能和建筑主体发生关系;不能钻洞、不能吊顶,相当于在大房子里面建一个小房子。这对施工是极大的挑战。

“考古学的手法”还在于让建筑“开口”言说自己的故事。地面的光导纤维、连续的线状灯带等一系列塑造,让紧凑的空间格局分明。俞挺说,设计团队想通过地上的线索告诉大家,原来的空间是什么、哪些空间不属于原来的建筑。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选择。

所有的改造没有和建筑主体发生关系。

肉身可能会腐朽 知识却可以不断延续

“真相有时就像诗歌,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懂得诗歌”。

观看电影《大空头》时,俞挺记住了这句台词。在他看来,这句台词展示了一种诗歌与真实语境之间的可能性。也正是这种可能性,推动了他塑造诗歌店的体会,加重了他通过空间塑造想要呈现的感觉。他决定用光影呈现来加重观感,为的是突出“时间与知识”这一主题。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幻觉。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生活给我们的喜悦和欢欣。可是当我们在某个场所,看到光线洒下来的时候,会感受到某种失落。原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拯救这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在于感受到了‘人生好像是短暂的’。”俞挺说。

俞挺认为,瞬间与永恒是两种时间观,却如同直线与圆环,可互相转化,“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识帮助我们创造了另外一种时间观,即肉身可能会腐朽,知识却可以传递下去。我们与其用肉身来延续时间,还不如通过创造新知识去延续时间。这个‘时间’不一定是直线型的,它可以周而复始,脱离对肉体的寄托。”

俞挺一直喜欢读诗。在设计诗歌店时,他读得最多的是T·S·艾略特和约翰·多恩的诗。“如果把思南书局·诗歌店的前世今生比作一句诗,那‘对宗教的信仰是上句,对知识的再认知是下句’。”

仰望穹顶,瞬间和永恒似为一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座新生后的建筑,会有不同发现。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