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将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单独列为一章,有何深意?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林盼 2019-12-26 06:31
摘要:《总体方案》和《纲要》的相继出台,不仅能够促进临港新片区已有的产业集群布局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上海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将“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单独列为一章,提出“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并且进一步指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前沿产业将是重点发展领域。

事实上,《纲要》中所提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领域,在此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已有详细阐述。《总体方案》中提出,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总体方案》和《纲要》的相继出台,不仅能够促进临港新片区已有的产业集群布局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于整个上海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的是,通过培育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可以带动全国,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力量。

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有何不同?

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设施形式,产业集聚是决定区域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当特定的产业在一定的区域上集聚时,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带动相互关联的价值链中相关环节的扩张与膨胀,延伸与衍生出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推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资源要素市场、信息市场乃至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使得规模经济内部结构更趋合理。除此之外,产业集聚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提升中间产品与技术的专业化能级,降低管理成本。专业化分工生产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者在新增长理论中,将技术进步和创新、产业组织、制度等纳入理论探讨,出现产业集聚的升级版——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注重该区域集聚后形成的产业类型和生产集约化功能。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使得产业集群内存在潜在的创新要素与环境。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会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这就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刺激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一些新兴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提高经济密度作为重要理念贯穿始终,力求把每个园区、每块土地、每栋建筑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在土地规划上推出覆盖自贸区的产业地图,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之,产业集群以思想、信息、技术与人才交互交流,形成具有创新升级功能的生态化体系。在资源、资本、知识和政策等推动因素影响下,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互相耦合,最终形成新型复合组织系统。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指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际经济主战场的举措,也是中央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五年来,上海搭框架、打基础,在科创中心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但也应该看到,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还需进一步夯实科创产业基础,形成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集群发展布局。

在临港新片区划定之前,这一地区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骨干企业,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也是我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园区之一。临港新片区的设立,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进程。根据规划,新片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聚焦高端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培育,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更加聚焦离岸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集聚,更加体现经济密度、产业集聚度和市场主体的丰富度。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将更集中、更精准地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将围绕产业链实施制度型开放集成,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而带动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自贸区的空间扩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集群产业链进行空间整合。通过加强集群产业链内部联系沟通,挖掘本地资源优势,获取外区域资源要素,推动与集群产业链外企业的互动整合,拓展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逐步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临港新片区将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在若干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竞争的战略高地。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对临港提出的要求,未来临港将要打造成“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继续保持开发开放,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打造独具特色、高效集成的全流程服务,临港新片区将会借助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新片区建设对于上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空间布局上,临港新片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了“东西两翼”,成为上海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支撑点。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干预等因素,一直在推进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远未实现,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无序竞争、产业同构、热门投资重复、产业链条相对松散等现象依然突出。各地在土地、税收、人才、创新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相似政策,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内外资企业,相互杀价竞争导致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无法形成竞争合力,使得长三角缺少能够参与高能级产业全球竞争和资源配置的“单项冠军”和“团体冠军”。

新片区在设立之初,即提出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上海市临港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提出,临港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重点支持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基金设立等,鼓励跨区域项目合作,使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示范应用先行区”。临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七大重点领域,包括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工业互联网、通用航空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和科普基地建设等七个方面,可以通过协调其他省市,把有潜力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方向统一协调起来,避免造成长三角区域新兴产业的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目前,临港新片区正在通过高端资本品进口提升生产的技术集成度,尤其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和生产工艺改进,缓冲成本因素对商品竞争力的负面冲击,力求优化供给侧结构布局,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的过程中,构筑产业链竞争力,避免新的产能过剩。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工业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的发展挑战,进口贸易将成为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推动长三角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发展联动的重要机制和平台载体。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强化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研究院科研处处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