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沪浙首家跨省合作园区十年间,留下了什么?
分享至:
 (28)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19-12-17 12:48
摘要:当然有了“漕河泾”的金字招牌,也不意味着相隔100多公里外的“沪字号世界500强”就会自动被吸引到这个浙北小城。

“这是行业市场比较动荡的两年,但我们还是在海宁漕河泾这艘大船上挨过了风浪。”时隔上次采访2年,浙江蚂蚁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晓轩还是要为浙江海宁市最北部的这块“上海漕河泾飞地”点赞。

1个月前,他的企业续下了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以下简称“海宁分区”)的合约。再早1个月,他引荐了“老东家”——全国光通信领域属领头企业的上海光维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部门和电力生产线分支入驻园区。而光维公司本来一直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原住民。

马晓轩企业所在的这片土地,10年前只是浙江海宁北部的一块不起眼的城郊之地。而眼下,这里是容纳了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家主板上市企业、5家全球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科技产业园。

以上这些数据,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相比,或许都不算惊人。而对于海宁漕河泾,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数据是“上海来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近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沪浙首家跨省合作园在第一个10年的发展后实至名归。

2009年12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市人民政府和海宁经济开发区签订三方全面合作协议,公建公司,漕河泾总公司占股55%,海宁经济开发区持股45%。这是上海的开发区真正意义上“走出去”孵化而成的第一个对外异地投资合作项目,也是沪浙两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园区。

12月17日是 “海宁分区”成立满十周年的纪念日。也就在这个12月,海宁分区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而这10年间,互为两省经济开发区历史 “第一次”的飞地,究竟留下了哪些 “海宁漕河泾”经验?

旧话重提,还要从10年前双方前所未有的跨省合作的诚心说起。

2009年前后商务部号召国家级开发区“走出去”,而上海市内也在开展产业升级,上海方面的筹备组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仅调研就花了1年,最终选择了人均GDP已达1500美元,但是以“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行业为经济引擎,产业升级转型要求十分迫切的海宁。在漕河泾目标产业还没有集群的地方施展拳脚,上海方面看中了海宁的开创性。这次,漕河泾总部决定出钱、出人、出管理到海宁,不再是单一的品牌输出,而是“真金实银”的投入。

而在分区拟入驻时,海宁全市工业用地已不充足,但当地政府和上海漕河泾的合作意愿强烈,于是当地政府决定从海宁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的45平方公里中“省下”15平方公里的好地盘成就这次合作。两地开发区结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此后合作落地的“永动机”。

当然有了“漕河泾”的金字招牌,也不意味着相隔100多公里外的“沪字号世界500强”就会自动被吸引到这个浙北小城。

海宁分区在“在寻找清晰定位”上下了许多功夫。海宁分区在初期也面临过当地政府需要的指标和效率与漕河泾总部的发展理念并不完全一致的矛盾。但是双方最后还是达成共识,坚持漕河泾品质,慢下来注重“全产业链的培育,坚持高新技术的主脉络”。

比如海宁科技绿洲项目的引入就是一个例证,科技绿洲本是上海漕河泾的王牌项目,而海宁科技绿洲项目,计划通过建设花园式产业园区以及示范标准厂房,将分区内最为尖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这个项目开创了海宁在工业建设中“二级开发”的理念。此前,海宁发展工业主要模式还是“土地批租”,而海宁科技绿洲给出了一条更集约化的开发路子。

这种坚持也为海宁分区在近几年带来了发展高潮:法国宝捷机电、日本JFE、德国索璞、德国艾森曼、日本铁三角、欣奕华科技、哈工智能机器人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海宁分区。海宁科技绿洲引进光维通信、泰矽微电子、上海兄弟微电子等28家企业,以电子信息、半导体芯片、光通讯等高精尖产业为主。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自2017年初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已有19个优质项目签约入驻。

“漕河泾的本土化”路子,也是海宁分区探索的方向。从宏观而言,这几年海宁分区确立了“3·X”产业体系,即培育发展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改造提升时尚产业,并通过产学研协作聚焦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海宁分区还作为独立的倡议和发起方,推动海宁市政府与法国合作单位共建了首个跨国产学研园区合作项目——海宁中法合作产学研园区。

从微观而言,海宁分区的大小需求,也成为帮助本地政府、激活当地各类资源的催化剂。 比如“宝捷班”的开班:浙江宝捷机电公司初入园区时缺乏成熟技术人才,当地政府就依托海宁技师学院招生开设“宝捷班”,学生在此学习宝捷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

当地政府常在各项决策中把海宁分区的跨省企业家邀请为座上宾。比如在2017年海宁市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意见》,中明确 “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来我市投资设立的企业,自投产之年起享受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待遇”,这其实就是对海宁分区招商团队提到的一些外省高新技术企业考虑到在当地享受的税收优惠搬到海宁后将会清零这一问题的回应。

“我觉得在海宁漕河泾,长三角城市的物理边界和思维边界都在被逐步打破。”宝捷公司的总经理卢文斌曾对记者分享过在海宁分区行走时的感受。

2年前,蚂蚁精密刚入选浙江省2017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首次创业的马晓轩很高亢,他说 海宁漕河泾就是我的长三角心里地标。现在经过2年的市场风浪浮沉,他对海宁分区的认可也更加克制深切了。

“长三角的这块开发区飞地也是希望之地,因为这里能够创造更多超越地方行政力量和项目指标约束的可能性。我也期待海宁分区能够形成自己的投资眼光和见识,在漕河泾格局下,多孵化本土的种子。” 他说。

让“海宁漕河泾”成为真正意义上长三角打破行政藩篱的共建园区,这也是10年内每一个企业选择跨省“迁徙”来此背后的信念。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