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城市街区更新,这些特意送上的“美丽”设施,居民为何不领情?
分享至:
 (103)
 (6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9-12-15 08:41
摘要:“以人为本”的一个要义,就是“好用”——好的城市空间,应当是需求导向基础上的美丽空间。

一些社区实施街区更新美化建设,深得居民赞誉。但笔者在走访中,也遇到了一些尴尬的现象:新建的跑步道没人用,新添的公共座椅没人坐,新拓的人行道停满了车……

为何这些“好意”不能全被居民“心领”?究其原因,不是修得不好看,不是运维跟不上,而是供给和需求不够匹配——修步道的,硬是在本就窄小的车行道上挤空间,没考虑跑者的人身安全;添座椅的,为了美观采用钢板材质,没考虑金属材料“夏烫冬寒”的特质;拓人行道的,没考虑商务区停车一直是老大难……这些民生工程忽视市场调研,最终导致新设施“中看不中用”,有的甚至沦为摆设。

一位常年来沪出差的外籍城市景观设计专家感慨,从专业技术角度看,目前上海街道的硬件水平已经很少有可挑剔之处,但在一些地方,软件设施还有待提升。这种“软件”,包括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更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是评判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好坏的最终衡量标准。“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宽泛概念,不能简单“一刀切”。相反,它是丰富的、鲜活的、细小的。

放到具体的一条马路、一个街区,“以人为本”的一个要义,就是“好用”。

景色优美的地方,能不能设计出移步换景的道路?商业区的慢行道,能不能增设观赏型植被?游人较多的旅游景区,能不能在道路设施上增加便民导览设备?中心城区的狭窄街道,能不能把电箱电杆占用地腾挪给行人……这些都是“好用”的体现。

“好用”,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更不是不要审美。好的城市空间,应当是需求导向基础上的美丽空间。

塑造空间的过程,本身也是治理的过程。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市民需求的差异化程度很高。仅仅是街道治理这个维度,需求就千差万别、因地而异。政府部门更应跨前一步,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倾听“最大公约数”的意见。

街道治理的用户是市民。要让市民满意,就要在城市建设管理引入多元共治。对标城市治理全球一流的东京,我们可以发现:在道路养护中,东京建立了合作道路维系体制,居民可以在道路从设计到维护全流程参与。设计师也会结合实际,将居民的部分设计思路落地,激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这一举措,同样可以降低政府获取用户需求的成本。

市民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街道的“好用”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决策者和管理者长远考量。比如,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增设了综合路杆。这类杆件已经为未来“留白”,给智能设备的装载预留空间。目前,虹口区综合杆已经陆续搭载5G设备,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助力。推而广之,这样的“留白”,是不是应该更多一些?

城市空间,也是一种公共品。这里,不妨借鉴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新公共管理学派结合经济学理论,将市民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公共部门应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强调行政部门让顾客参与决策的公开程度;经济效率依赖于公共部门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何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

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也不是只唯用户需求。包括街道治理在内,所有民生工程都在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的大框架之下进行,多数人需求、少数人需求、整体发展需求等,要找到一个平衡,才能让城市发展保持在好的轨道上。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上海正在探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级,更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抓准真正的需求点,提升市民的获得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丽街区”里藏着的,不只是一种“美学”。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