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吴建中:打造“韧性城市”,图书馆能做什么?
分享至:
 (76)
 (3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建中 2019-12-15 06:31
摘要:图书馆通过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安全而舒适的空间,让人们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在培育有韧性的人。而有韧性的人,对于“韧性城市”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方略,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打造“韧性城市”成为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看来,在打造“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他在广州图书馆的演讲


近年来,“韧性”成为一个全球热词,从城市韧性到经济韧性,从组织韧性到有韧性的人,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以来,从生态环境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危机频现,不确定因素上升,过去那种消极预防、被动防守的传统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因此人们需要探索一种更有效、更主动克服危机和风险的新安全理念和实践,由此,关于“韧性”的研究在全球迅速流行起来。

对于今天的城市而言,韧性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今天要讲的,是此前人们可能不太关注的一个角度。我认为,在打造“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韧性的关键是“适应性治理”能力

首先,谈谈什么是“韧性”。韧性(resilience),表示“系统、企业和个人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维持其核心功能和完整性的能力”。1973年,美国生态学家霍林将这一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结构、反馈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国内曾有人将它翻译成“恢复力”,2007年,西北大学孙晶、王俊和杨新军发表《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对此做了较全面的综合研究。后来,有关韧性的研究从生态领域扩展到城市安全、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诸领域,1999年成立的“全球韧性联盟”,就是由来自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管理者共同组成的。

2013年4月15日,《学习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恢复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文章。文章强调,所有危机及事件的细节虽千差万别,但其中有着某些显著的共性,那就是关联性。因此作者提出,“如果无法控制变幻莫测的浪潮,那么我们可以学习建造更好的船只。我们可以设计、重构各种组织、机构和体系,使其能更好地承受破坏,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更流畅地进行因势利导。”为此需要用韧性的方法。韧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又优于以追求平衡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韧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提供一套更广泛、灵活、切中要点的理念、工具和方法。

与韧性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即反脆弱(anti-fragile),201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中译本《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塔勒布用反脆弱来表示一种力量,强调要积极地抵抗,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混沌中主动寻找化混沌为秩序的力量。作者将此与韧性做了一个对比,认为反脆弱超越韧性,韧性能使事物抵抗冲击,恢复原状,而反脆弱则让事物变得更加美好,并认为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塔勒布用凤凰和九头鸟做了一个对比:凤凰在烈火中焚烧后重生,它烧不死,但它还是一只凤凰;而九头鸟被砍掉一个头后会变成两个头,你不断打击它的时候,它会从九头怪变成十八头怪,这是典型的反脆弱性。作者认为,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反脆弱的现象是无所不在的。比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又如,很多时候压力会激发人的潜能,等等。

不过,今天国际社会较常用的还是“韧性”这一提法。韧性不是简单的防御,而是应对多样性变化的适应力,也就是说,关键是“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我们过去常常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大量危机事例告诉我们,危机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前移”的方案,即以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元的危机。韧性与防灾有什么区别呢?防灾强调的是风险和对策,韧性则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风险和对策,而是在分析所有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大安全观及其综合对策,注重全过程、各领域、全民参与。既要站位前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又要横向协调,让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形成全民预防和应对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社会都有各自的责任和角色。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当然有必要参与到城市大安全体系中,为化解和克服风险因素起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城市文化与韧性素养

可能有人会问,图书馆与打造“韧性城市”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发生并产生作用的?2019年7月,我在一次研讨会上曾作过一个发言,主要讲韧性素养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发言中,我通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例子说明韧性素养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认为支撑城市经济与文化持续繁荣的一个要素就是市民的韧性素养。下面我把这个例子跟大家简要说一下。

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曾发布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上海在榜单上位列第9(前10位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旧金山、柏林、北京、洛杉矶、上海、罗马)。在所有指标中,上海市民公共文化(比如博物馆、剧场等)参与度在国际文化大都市中排名首位。

上海有全球最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共图书馆243家,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238家,博物馆和美术馆213家。上海人爱读书,2017年人均借阅图书1.35册。上海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经基本建成。同时,上海市民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018年上海市民科学素养比例达到21.88%,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上海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上海人不仅善于学习,善于吸收,而且爱好艺术,爱好文学,爱好创造。一个城市的强大,取决于这座城市及其民众的内力,而这种内力就是坚韧力,在我看来,这就是上海文化持续繁荣的原因。而这一坚韧力与市民的韧性素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韧性素养呢?韧性素养是一个人在多样性变化或危机中善于自我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韧性的人,会有一些共同特征:有危机意识,即深信危机是无所不在且可以克服的;拥有开放心态,能够灵活应对和适应变化;有强大的控制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社会交往力,充满正能量,并且懂得如何求救。

韧性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读一本书、看一幅画、听一场音乐会、参与一次研讨活动,都可能对一个人的韧性培育产生影响。由此,图书馆与打造“韧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清楚了。那么,图书馆靠什么为韧性培育作贡献呢?毫无疑问,主要是阅读与信息服务。就阅读而言,阅读不仅能提升人的生存技能和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丰富人的精神修养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在一份题为《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影响国家发展的问题》的调查报告中,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达那·吉奥亚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阅读将改变人的生活,事实上,常常阅读的人不仅可以提高学术和经济成就,而且能提升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尤其是文学阅读,更能丰富情感,提升创新创造精神。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读者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坚韧力。理解力指的是了解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指的是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坚韧力指的是抵御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图书馆通过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安全而舒适的空间,让人们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在培育有韧性的人。而有韧性的人,对于“韧性城市”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图书馆与韧性培育

有人认为,进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说城市图书馆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社区图书馆呢?

要打造韧性城市,首先要建好韧性社区。社区的韧性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任何大小灾难的发生首先冲击的是社区。有学者指出,“如果社区是灾害的直接与最初冲击的前线,那么它的复原韧性也是拯救多数人生命的关键”。 社区是否强大,与生活在社区的人有关,社区韧性的强弱取决于市民素质的高低。如今,整个社会抵御风险、克服危机的重心下移到社区。作为一项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植根于社区的图书馆自然应为韧性社区建设作贡献。

2013年迈克·杜德利在美国出版了题为《公共图书馆与韧性城市》一书,从城市布局、设计的角度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图书馆是韧性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繁荣的基础性机构,是一种理性、洞察、智慧和灵感的力量,图书馆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就应该起到提高民众化解风险能力的社会平衡器的作用。另外,丹·格蕾斯与巴博拉·森在《社区韧性和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中强调,图书馆是一个和谐的机构,也就是说,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及工具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随时使用并可以用来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些观点都表明,作为一种社会平衡器,图书馆可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为韧性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植根于社区的图书馆可以在社区韧性建设中大有作为。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数字、技术、职业等各类素养教育,提升社区民众终身学习和活用信息的能力、自强不息和创业创新的能力、克服困难并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为社区读者提供人与人、人与信息、图书馆与学校之间交流顺畅的“温馨的安全场所”。

韧性培育应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于图书馆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在图书馆界已成为一种共识。国际图联从2013年起要求各国图书馆将韧性培育融入图书馆发展之中。时任图联主席西尼卡·西皮莱指出:图书馆只有被用户群体认为是温馨的安全场所,即有合适的空间和目录,由专业心强、有助人为乐精神的馆员陪伴,并提供有益于他们需求的即时资源包括数字内容,才真正达到了“强大的图书馆、强大的社区”的目标。强大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社会,民众可利用其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服务自身、家人及他们所在的社区。这就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更是把2019年4月7日至13日全国图书馆宣传周的主题设定为“图书馆=强大的社区”。协会主席洛伊达·加西亚-费博指出,“在这个充满政治和社会冲突的时代,全美图书馆将继续在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提供资源和专业知识,促进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和改变各自生活”。两位主席的言辞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图书馆面临来自社会冲突和不确定性的挑战。在韧性社会及社区的建设中图书馆不仅要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要保持自身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二是图书馆要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贡献,包括提供安全可靠的公共场所、有用的资源和工具以及公众所需要的各类素养等。

图书馆向来重视防灾减灾。2015年3月联合国发布了由187国通过的《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强调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关注,这是减少灾害风险、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图联也紧密跟进,于2018年4月发布了《灾害风险反应:图书馆与仙台框架》,认为图书馆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并让公众方便获取,以便告知和激励下一代。尽管图书馆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防灾减灾计划,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卫生信息服务等。图书馆是仅次于医疗消防等的二次紧急救助服务机构,提供诸如充电及网络信息获取、疏散及安全设施等功能。该框架呼吁图书馆要为文化遗产保护作贡献,并将此作为文化韧性的重要一环。

2016年,英国艺术理事会发布了一份题为《展望图书馆未来》的报告,其中也强调图书馆要把职业培训作为韧性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并特别提出要为培育个人韧性与适应性服务。一些区域图书馆协会也积极鼓励会员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纽约图书馆协会对图书馆参与社区韧性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比如组织研讨及发现与社区有关的对策,参与社区战略及合作计划制定,开展一些类似金融素养、自己动手(DIY)以及文化包容等项目等。

在我国国内,各地图书馆也有大量类似的活动,比如,澳门公共图书馆组织的“平静心扉、重拾力量”的疗愈书单推荐活动。诸如此类的活动对读者的韧性培育都大有益处。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类以韧性素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普及。

图书馆如何更好提升民众韧性素养

除了阅读推广、信息查询、情报咨询等,图书馆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也发挥着提高民众化解风险能力的社会平衡器的作用。图书馆不仅要主动参与到韧性城市及社区的建设之中,而且要通过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提升民众韧性素养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图书馆开展韧性素养教育的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拓展图书馆参与社会的空间。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之一是提升民众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素养,早期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在于提升民众的识字素养,现在仅有识字素养已经无法胜任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图书馆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将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除了韧性素养以外,应尽力满足民众对于提升数字素养、技术素养、健康素养、职业素养等其他各种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温馨和安全的交流空间。

第二,积极创新旨在提升社区和市民韧性素养的各类服务,着力开拓新的服务项目。长期以来,图书馆致力于阅读推广,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和成功案例。今后图书馆在继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同时,也应将这些经验和案例活用于提升韧性素养的活动之中。通过参与韧性社会建设,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新空间和新技能。

第三,努力增强图书馆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着力提升馆员自身的韧性素养和技能。图书馆与社会一样,也面临着各类危机和风险的挑战,要提升危机管理意识,确立大安全观念,做好抵御各种类型的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同时,图书馆员要在韧性素养教育中注重自我学习和锻炼,努力以更强大更扎实的韧性素养和技能投入并服务于韧性社会建设。


【思想者小传】

吴建中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2002年1月—2016年9月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曾任国际图联管委会委员(2001-2005)、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出版有《21世纪图书馆新论》《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世博会主题演绎》《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人的城市: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知识是流动的》等著作20余本,论文300余篇。(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