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被“盯”上的张云雷,被推向风口浪尖的相声
分享至:
 (115)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张熠 2019-12-13 06:01
摘要:走向大众化的相声,需如何创新,留下许多思考。

日前,相声演员张云雷用低俗语言,调侃京剧程派艺术大师李世济、程派艺术名家张火丁一事引发热议。继张云雷被曲协点名批评后,又有粉丝扒出曲协许多老一辈相声演员的类似问题,指责其“双标”。就在此事发生后不久,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起草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加强对说唱、沉浸式演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审核。

作为一种语言类的喜剧艺术,相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在于打破语言的边界,在于捧哏、逗哏时笑料百出。这种“调侃”是否有边界,底线又在哪儿?另一方面,德云社的流量推广路线,博士夫妻“公式相声”的普及尝试,都是相声在当下不同的创新方式。那么审核趋严后,创新是否受限?

随着相声演员的偶像化与受众粉丝化,传统相声艺术走向当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需如何创新,留下许多思考。

为何又是张云雷?“别人都这么说,但他目标最大”

“他出事的那个跨年场我就在台下,听他讲出那句‘包袱’时,我的心情一言难尽。”“钢牙”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的铁杆粉丝,今年5月12日,张云雷被曝出2018年12月31日在青岛跨年的一段表演中,拿灾难做包袱,现场调侃国难,引发全网痛批。“当时我隐约觉得会有问题,也没办法直接冲上去跟他说:‘你不能这么说,要惹麻烦的’。”

事发后不久,张云雷在微博上发文致歉,并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

然而近日张云雷再次被曝出在表演中调侃侮辱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张火丁,又一次引发热议。很多人以为张云雷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其实“辱程”事件发生在调侃国难之前。张云雷12月3日公开发表的道歉信中表示,这一段演出发生在2018年5月19日,并表示调侃国难被批后,已经“对我表演的节目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剔除了不适宜的内容”,“对于我之前表演的一些作品出现的类似问题,我并不期望时移事去,也愿意接受批评、承担后果。”

为何又是张云雷?被称为“相声界顶流”的张云雷粉丝已破600万,更开创了带荧光棒入相声场馆的先河,的确给人树大招风之感。“和其他人的相声相比,他的相声算干净的了,很多黄色段子真的受不了。”对于偶像被树作“反面典型”,钢牙一直觉得委屈,“别人都这么说,但他目标最大。很多相声演员说国难、辱英烈的黑料,可以找出一堆。”

张云雷的背后,是被称为“亚洲最大传统艺术天团”的德云社。德云社诞生了不少相声界“流量小生”,在赢得大量年轻观众的同时,也频频引来争议。“辱程”事件后,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发文谴责,认为“这是他们拿地震灾难做‘哏’后又一次跌破道德底线,挑战公序良俗”。但事后不久,就有网友翻出,许多“主流相声演员”公开演出的段子里,同样不乏“挑战公序良俗”的包袱。

12月2日,相声演员苗阜公开道歉,表示,“以前犯过的混不少,多不以为耻,加入曲协后组织的教育培养使我从思想认识上有了极大提高,作为曲艺工作者没有起到正向作用是我的失职”。

“辱程”事件后不久,德云社推出封箱票,号称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的演出票瞬间被粉丝一抢而空,可见其强大票房号召力。与之相应的,则有人曝出主流相声圈票房惨淡。有人分析,反复被当成靶子的张云雷,背后是主流相声和民间商业模式之争。“不管有没有补贴和送票,主流相声票房不如德云社是肯定的,毕竟有郭德纲、岳云鹏这样的国民度相声演员,也有饭圈女孩的助力。”

如何监管?“希望能符合行业属性”

然而,频繁引发争议的相声内容,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此前,南开大学教授鲍震培发表文章《相声病了,得治》引发热议,他认为,当下的一些相声从业者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无底线媚俗,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使之最终滑向‘三俗相声’的泥潭。”矛头直指德云社。但相声的“俗”问题,并非张云雷一人或德云社一社的问题。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小剧场相声,打着低俗的擦边球在娱乐大众。”作为相声演员,上海田耘社班主赵松涛一直很关心相声的创作,“现在的相声创作缺乏思考,不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相声段子,就是利用特别无聊的梗来反复刺激受众。我说了,你笑了,就结束了。”他对当年侯宝林整理的相声《夜行记》以及马季、赵炎的《特种病》印象深刻,“都反映或者讽刺了某个社会现象,后者还创造了‘红眼病’一词,令它成为社会流行语,这样的作品很有意义。现在有些相声就是搬运流行的网络段子,笑过就忘了。”

对娱乐化的过度追求,某种程度上直指小剧场相声的尴尬处境。赵松涛坦言,国内大部分相声演员仍处于“维持生计”的状态,一周几场,来回滚动演出,“不像80年代,马季、姜昆出几段相声,就会迅速引起反响。”在娱乐选择多样化的今天,不少小剧场里的相声表演为了留住观众,都在拼命逗乐,“20分钟的演出,能让观众笑100次,就绝不让只笑99次。对现场效果的过分追求,就会导致口不择言,胡乱砸挂。”

都说“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砸挂”是必然会在相声里出现的。通常来说,“无大小”和“立规矩”的默认范围是搭档、师徒、师兄弟等同一个班子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默认的范围,那能不能砸挂,或者砸到什么程度,就都各有讲究了。

日前,文旅部起草相关意见稿,拟加强对说唱、沉浸式演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的审核,由此引发热议。有人指出,相声本来就来自民间草根,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有许多主流相声大师对它进行改良,才使它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用道德标尺来衡量的话,相声里面确实还有很多未改进的糟粕的东西,但是不要给艺术戴上镣铐,而是应该鼓励探讨既让老百姓喜欢又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新时代相声。”钢牙说。

赵松涛认为,适当规范演出内容无可厚非,“尤其是影响力大的演员,一句话出去,影响几百人、上万人,更要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但同时,相声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如何管?怎么监管?希望能符合行业属性。最怕的监管是把剧本收上去,然后带着剧本来听相声。剧本只是提纲,相声是一种表演状态,在剧本大纲之外发挥出来的表演空间,才是相声的魅力。”

流量何罪?“流量化运作本身没有丝毫问题”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相声,似乎难以避免在“传统”与“娱乐化”的天平上持续摇摆。“论氛围,一定是园子里好,毕竟小剧场距离近,台上角儿们的细微表情都能看清。”市民沈女士看过不少相声现场,有曾经的北京相声第二班,有上海的田耘社、品欢相声会馆、陕西的青曲社,有老艺术家杨少华,也有德云社郭德纲、于谦、张云雷、杨九郎等一干人等。“比如田耘社、品欢,就特别‘正’,就算是一些新写的段子,也很有底线;不过真正的铁粉恐怕并不是太多。德云社、青曲社等一些常有CP粉的班子往往更受人喜欢。”在她看来,有些年轻观众对相声的态度改变了,“不一定再拿相声当一个传统的、内容有固定程式的语言节目,而是把这一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的艺术形式当成了娱乐节目。”

娱乐化的大背景下,相声的“流量化运作”引发关注。“德云社非常应该,也早就该进行流量化运作了。”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相声演员李寅飞说。长期以来,相声在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下,有式微之势。近几年,德云社借流量传播相声,让相声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从小众圈子走向大众化。“流量化运作本身没有丝毫问题,它让原本不听相声的人走进了剧场,这是好事。关键是流量化运作之后,有没有足够的内容做支撑。”

回到相声创作上,业内普遍认为,“流量化运作”是一种可取的传播路径。但它的确会带来相声创作、演出生态的改变。“德云社那么火,不是内容变了,而是演员的着力点变了。相声也和戏曲一样,都是‘角儿’的艺术。流量化运作之后,演员更在意个人魅力的打造,更在意让观众感受到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是好事情。”李寅飞说,值得注意的点在于,不要片面放大相声的娱乐功能。

在关于“流量”的讨论沸沸扬扬之时,相声演员纷纷呼吁回归到对传统的尊重。 “相声就是相声。它的语言包袱、展示技巧、创作方式,都有规律可循。”李寅飞感慨,“如果平和的叙事节奏没了,贯口、倒口、学唱、包袱技巧等内容没了,跳去跳出的表演方式没了,相声就不堪为非遗了。”

“相声的包袱、笑料、人物关系如何设计,老先生们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要先学精、学透传统的内容。没有传统,何谈创新?”苏州嘻哈壹笑堂相声演员大春说。

“公式相声”倒逼创新?“相声更得胸藏锦绣口吐华章”

相声在反思传统的同时,也有来自民间的创新挑战。上海交大博士夫妻李宏烨、郑钰在参加相声节目时,自称创造“公式相声”,对传统相声冷嘲热讽,在被淘汰后对郭德纲放话“走着瞧”。“公式相声”被用来计算笑点,博士夫妻认为,相声表演前应该“模拟观众怎么笑”。2014年5月,李宏烨与团队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首演。演出前他们打出“全场爆笑800次”的横幅,结果全场观众笑了913次。然而,在《相声有新人》节目中,博士夫妻所抛出的“永动机”、“镜面反射”等包袱过于小众,未能在现场制造理想的笑点。李宏烨发表声明解释,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大家觉得“这么没意思的内容都能让观众笑起来,这就是公式的神通广大”。

如果相声可以抛开“说学逗唱”,是否写格律诗就可以不讲平仄,书法就可以离开笔墨?此前,博士夫妻在另一档节目中介绍“公式相声”,相声演员苗阜指出,相声一要上人见喜,二要善扮男女,一人一台大戏;相声更得胸藏锦绣口吐华章,知往古……

如若无视传统曲艺的发展历史和艺术门槛,带有门外汉式的自大,那这类推翻一切重来的“创新”,难免成为不得门径、投机取巧的速成。而零基础速成的想法,也和打着“人人都是艺术家”旗号的绘画培训班如出一辙:学会公式,人人都可以说相声,那么数年艰苦的基础训练意义何在?艺术难道不需要门槛?

无论如何,来自民间的质疑声也倒逼着传统艺术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真正找到创新之路,创作出让当下的观众发自内心喜欢的作品,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局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