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背名言、读古文”,关键要达到一种“身体感”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鲍金 2020-01-12 06:21
摘要:要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继承和发扬光大,不仅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更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且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继承和发扬光大,不仅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更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践行,这就要求从实践化的角度去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需要体现为一种实践的过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研究、阐释和吟诵,固然不可少,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涵养、转化和落实,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生命力量的本质体现,即人们常说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不是采取知识的形态,而是采取实践智慧的形态。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遵守传统文化的明确要求和外在规范,更是按照对传统文化的心领神会的感觉而做出的智慧性行为,是践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呈现的行为自觉。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而在于它是人们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和行为指南。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它是课堂考试中的文言解读,而在于它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永不褪色的价值准则。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重提升的不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记忆水平,而是人们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境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素质、协调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既非理性计算,也非漠不关心,它处在身体与文化的本体论契合中,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一种“身体感”,人们对这种文化的掌握才达到了对什么是可说的和可做的、什么是不可说的和不可做的、什么是无须说和无须做的等不言自明的境界,即对文化的完全内化和智慧性应对。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化能够展示出文化的无限丰富性,从而发挥出文化的生成性母体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建构性力量,具有异常丰富的功能可能性和意蕴深厚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文化的舒适感,这种感觉往往比言语性的文化更加意蕴丰厚,类似于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源地,促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源源不断地生成出来。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