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既抗拒西方文化的霸权,又不走向国粹主义,关键就在这个根本方针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卫平 2020-01-05 06:21
摘要:“两创”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既一脉相承又改进完善。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根本方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

对待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重要方针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两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它不仅指向传统文化的整体,而且指向其深层内涵,即特有的精神标识。

从语意来看,“两创”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相近之处,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然而,“两创”比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加突出了文化主体的创造能动性,而且与新时代以创新领衔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一致。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十九大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组成部分。所以,“两创”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既一脉相承又改进完善。

“两创”对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的丰富、完善,更体现在指明了确立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正确方向,使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根本依据。

传统文化有陈旧过时的一面,同时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因而既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又要挖掘蕴藏其中的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这就是对于工具价值尺度的正确运用。同时,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久魅力”的价值,其价值并不因为产生它的历史时代的消逝而失去,这是以内在价值尺度所作的评价。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予以提炼、概括,显示其生命力所在。这就把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作为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往往离不开与西学的比较。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不能把西方文化作为裁定我国传统文化优劣的绝对标准;二是中西文化是各有长短的。前者指出了什么不是评价中西方文化之长短的辩证尺度,后者指出了什么是评价中西方文化之长短的辩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出发,引用孟子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说明评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西方文化霸权是特别有针对性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要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以辩证的尺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长短,揭示出两者的价值互补性,才能够既抗拒西方文化的霸权,又不走向国粹主义,从而促进东西方两大文明互通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