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用汉语讲述“我生活的这座城”,中国文化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分享至:
 (39)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2019-12-11 19:16
摘要: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文化传承也应该浸润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五年级小学生陈思羽出生在美国,很小就回到上海,因为外公外婆是地道的上海人,她也很喜欢讲上海话。今天(12月11日),学校根据她的一等奖作品《消逝的上海“闲话”》,改编表演了上海童谣串烧《我爱上海话》。“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两斤壳”“落雨了,打烊了,‘小巴辣子’开会了”……这一节目将演讲与童谣唱跳结合,带大家一起走进曾经的弄堂时光,唤醒童年美好记忆。

今天(12月11日),“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2019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举行。学生们用汉语讲述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中感受汉语的千年魅力,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

在上海中学先棉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2019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和“寻找中国之美”——2019国际部师生摄影比赛展正同时展出。从家门口的滨江变化,到四通八达的地铁……国际部有的学生用文字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在上海,因家庭原因离开,现在又回到上海,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便捷以及这十几年中上海经历的变化。辽阔的中国大地风景如画,为了分享这些美景,国际部中外教师和学生还开展了“寻找中国之美”摄影比赛。展出的照片中,从上海的夜景到苏州的小镇,从青海湖到玉龙雪山,喷泉、溪水乃至校园美景,尽收眼底。

校园楼内还展出了中国艺术作品,除了书法、绘画等,国际部老师组织学生在团扇、折扇和京剧面具上进行自由创作,中华文化的历史在校园里悠然回响。在国际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教育展示活动中,无论是传统书画艺术作品,还是发现中国大好河山的摄影作品,或是述说自己对所生活城市的热爱、感悟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学生和外教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都落在这一幅幅作品之中。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说,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中国文化进校园”是最好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文化传承也应该浸润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国文化已是学校必修课,推动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汉语架起友谊的桥梁】

今天展示巡演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情景访谈《我和家人谈上海》,通过孩子与家长的交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充满了对上海这片热土的挚爱与依恋;上海中学国际部的诗朗诵《四十五行诗》,用七言古诗描绘了上海发展的历史脉络,刻画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迁;上海进才中学国际部的舞台剧《美丽家园》,用梦境穿越的手法,虚拟了一个关于人类乱丢垃圾导致美丽城市变成废弃垃圾回收区的故事,警醒大家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朗诵《上海,我想对你说》,诵出了外籍学生对上海这个“家园”的真情实感,感受上海的多彩和温度;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共同带来了情景讲述《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通过小主人的一架无人机来看上海、说上海,展现了不同孩子眼中的上海所呈现别样的美。

今年3月,“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2019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征文作品大赛启动,收到来自23所学校报送的542篇征文,征文数量和质量均为历届之最。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说,不少作品言词优美、角度新颖、叙述详细、情感真挚,学生们不仅用汉字记述着上海的变化,还用书信、日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再现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随处可见的温暖。

中国文化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系列活动已举办了9年,定期在上海30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展示巡演,架起友谊桥梁。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谈乐达 李茂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