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60多年前,就有江苏吴江人“跨省”到浙江嘉善上学了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于量 2019-12-11 08:26
摘要:对于生活在示范区里的老人们而言,一体化从来不是个新概念。

虽然80岁的老先生早早就在微信上发来了定位,但是在苏州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的芦墟古镇的老巷弄里,要找到张舫澜的住所,记者还是颇花了些工夫。最终,还是老人主动出门迎接,把记者引进小河边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窄巷里,张舫澜的老宅便位于弄堂深处。

简单寒暄两句后,这位吴江当地的藏书家把记者带到了书房。在堆满书籍的小屋里,老人从书架上翻出一个茶叶盒。打开盒子,是一个纸团。将纸团层层展开,翻出两枚校徽。虽然表面已经斑驳泛黄,但校徽上红色的校名清晰可辨,一枚写着“吴江县芦墟初级中学”,一枚写着“嘉善中学”。张舫澜说,这两个都是他的母校。隔着省界,分属浙江和江苏的嘉善县和吴江区,虽然如今和上海青浦区一起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早在张舫澜求学的上世纪50年代,就如此“不分你我”了?

对于生活在示范区里的老人们而言,一体化从来不是个新概念。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这吴根越角,跨行政区域的民间交往似乎就如同水和空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舫澜在本地小学毕业,站在如今“小升初”的门槛上,头一回感受到了一体化的便利。

张舫澜就读的,是当时的吴江分湖中学。由于办学务实,理念先进,分湖中学不仅在吴江当地,在周边的青浦、嘉善等地亦颇有口碑,深受学子们的青睐。据张舫澜回忆,1953年起,每年有青浦、嘉善的学生前来报考分湖中学,且数量逐年增加。到他那一届,青浦和嘉善籍的同学足有20余人。1956年,学校更名为吴江县芦墟初级中学,这便是张舫澜手中那枚校徽的来历。

不仅有青浦、嘉善的学生“考进来”,吴江的学生也有人“考出去”,嘉善中学和西塘的学校是当时的热门选择。1958年,初中毕业的张舫澜也选择了“考出去”,来到嘉善中学就读。虽然,当时从吴江到嘉善陆上交通不便,所幸在江南地区密布的水网里,总有船能把人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当江苏人张舫澜去浙江求学,他也并没有太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因为身边不少同学与他一样,同样来自苏州一带。这其中,甚至还有当年从吴江芦墟考到嘉善西塘,又从西塘考到嘉善县城的同乡。

1958年,张舫澜和几位吴江老乡考入嘉善中学高中部,这位江苏人后来在浙江高中里还是个风云人物,当上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兼任校刊《嘉善中学》主编。而当时的学生会长韩平良也值得一提,此君乃是上海松江枫泾人。小小学生会,也“一体化”了。

“跨省择校”已经是60多年前的事了。当下,对张舫澜而言,隔壁青浦和嘉善的“距离”依旧很近。

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芦墟当地山歌的保护和传承,长篇山歌《五姑娘》便是由他参与搜集整理出来的。而在嘉善,当地的田歌里也有一首《五姑娘》,并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说来也巧,这部音乐剧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嘉善西塘当地的文化学者韩金梅,是张舫澜在嘉善中学的“学弟”。

曾经的老同学们,如今都在为保护民间的山野田歌而奔走,不失为一段佳话。张舫澜和韩金梅已是近60年的交情了。如今除了同学之情,更有同行同业的英雄相惜:“我们是互相捧场,共同进步。”

“我们这里叫山歌,金梅他们西塘那里叫田歌,到了青浦又叫田山歌。音乐,是流动的嘛,这就是串起我们这几个地方的共同语言。”张舫澜说。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