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拿西方框架谈中国问题”,必须获得“自我主张”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9-12-10 06:31
摘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说有一些中国特色、中国色彩就可以了,如果还是“拿着西方框架、谈谈中国问题”,那就依然是“书中得来、纸上推来”。

日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与学术评价高端论坛在沪举行。今年恰逢《学术月刊》复刊40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创办的三家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学术月刊》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金字招牌,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学术期刊与学科创新”“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创新与学术评价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在学科创新方面,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内涵创新。学科创新首先应当从如何承担时代课题,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的角度着眼,将我们的学术研究、学科创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灵的成熟、完善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好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学术评价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学术评价本身不是出发点,也不是最终归宿,学术评价要围绕学术发展和学科创新来展开,从实际效果来看,要促进学术发展和学科创新,而不是阻碍学术发展和学科创新。学术评价的客观化是一个必然要求,学术是天下公器,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由研究者本人说了算,学术研究和学科创新的成果只有真正进入了公共领域和公众视野,对于学术共同体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他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创新的实际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确认、自我肯定的过程,从问题意识的确立到学术成果的产生,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甚至是一个在精神上和体力上经受“煎熬”的艰难过程。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尤其是年轻的专家学者,勇于坚守自己内在的评价尺度,坐得住“冷板凳”,研究真问题,研究大问题,真正为我们民族、为我们时代著书立说。而学术期刊应该在学科创新和学术评价中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认为,学术创新、学科创新、话语创新,实际上是一项时代的任务。今天的时代处于怎样的转折点?那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我们处于一个历史的新坐标上。这样的一个历史新坐标究竟怎样来描述才比较准确呢?简单来说,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的道路上,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意味着它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意味着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将开启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发展,理应被把握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基础,但这样的实践基础并不现成地意味着学术上的真正创新。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一种学术要能够成为伟大的学术,总意味着它要在特定的阶段上逐渐摆脱“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只有当中国学术能够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时,才会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真正创新,才谈得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即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说有一些中国特色、中国色彩就可以了,如果还是“拿着西方框架、谈谈中国问题”,那就依然是“书中得来、纸上推来”。

《中国社会科学》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研究员表示,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时代,学术生产、学术组织、学术传播、学术出版、学术评价越来越具有议题化的特征。为此,学术期刊应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向现代学术传播机构方向发展,努力使学术出版的产业链向上、向下两端发展。向上游发展,就是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的生产活动;向下游发展,就是与评价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社会反响。同时对学术产品,要通过多媒体全方位传播矩阵进行传播。

《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应辩证看待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学术期刊必然从事学术评价,但是并不以学术评价为职责和使命,学术期刊可以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但是不能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或者唯一标准。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阵地功能,学术期刊是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立场、态度、价值取向的阵地。第二,媒介功能,学术期刊是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媒介、媒体。第三,平台功能,学术期刊是一个提供思想、观点、意见交流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主任武宝瑞教授看来,真正的创新是要推进有效的知识增长。他认为,信息爆炸与知识爆炸是两个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说信息爆炸,其实知识并没有爆炸。因为有效的知识增长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效的知识增长并没有变化多少,大多数是无谓的信息重复、组合、梳理。这就是为什么天天抱着手机看,那么多信息进入我们的脑海,但我们仍然感觉到信息饥渴、知识焦虑的原因。”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站在已知边界向未知探索,并能创造社会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要看理论能不能变成政策,能不能变成方案,能不能变成真正的执行过程,能不能真正发挥社会作用。“很多文章只是停留在理论到政策这个环节就结束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讨论总是在原地回旋、无意义争论。这些都谈不上是创新。”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承办。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论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文内图:王珍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