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他家种的韭菜一上线就被秒杀!这两年,沪郊农民迷上了“认证”这件事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9-12-10 06:29
摘要:如今,随着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上海郊区农民越来越懂得“爱惜”自家品牌,对参加农产品认证也变得越来越起劲了。

“前阵子,我家种的阿林有机韭菜,在叮咚买菜平台一上线就被秒杀!”近日,在金山枫泾镇中洪村,阿林果蔬合作社负责人王林军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每天接到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平台的采购需求量,至少是合作社实际上市量的5倍以上。

据介绍,阿林果蔬合作社的种植总面积大约1400多亩,其中有机菜田到明年1月将达到570亩,认证的蔬菜单品有58个,届时将成为金山区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而其余的菜田则全部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不仅如此,这家合作社还同时开展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且曾是金山区第一家通过GAP认证的合作社。

一家小小合作社,为何“迷”上了各种认证?“阿林”的心路历程,在市郊农民中颇具代表性。记者发现,如今,随着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上海郊区农民越来越懂得“爱惜”自家品牌,对参加农产品认证也变得越来越起劲了。

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的“痴迷”

其实,“阿林”最初是排斥认证的。他早年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便“悟”出了一个商机:健康食材稀缺,干农业机会很大!2008年,他毅然改行,回到家乡枫泾承包农田,一丝不苟实施“有机种植法”,为朋友和同学生产“值得信任的健康食材”。

“那时候,朋友们经常来农场,采摘、学农、吃饭,生产细节大家都看得见,所以也无所谓有没有认证证书。”王林军回忆说。当时,社会上对于有机食品的种种误解,也让他不愿意为了证书而参加认证,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严格执行高标准的生产过程上。

迄今,他的农场还保留了每年四次的会员体验活动,即在清明、中秋、重阳、春节这四个传统节日前后,邀请会员过来体验农事、品尝菜肴,让大家玩得尽兴、吃得开心。“特别是过年前的杀猪菜,吃过的人没有说不好的,我们农场的猪养殖周期长达14个月,平时每天吃的都是有机蔬菜,烧出来的猪肉吃着特别嫩,还带有甜味……”对于自家的食材,王林军津津乐道。

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随着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他不得不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以前,在熟悉的、相对封闭的“朋友圈”,大家都是相信你的,但面向开放的、陌生的大流量消费群,你怎么证明你种出来的菜是真正优质、安全的?王林军认为,这时候,自己感觉有“说不清”的无力感,而绿色、有机等认证证书是最好的证明,也是一块进入大市场的最直接“敲门砖”。

他坦言,如今,不参加认证还真不行了,比如进入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平台,起码要持有绿色食品的认证证书,这是基本的“门槛”;而如果不进入这些新零售平台,就很难实现大规模的“优质优价”。

参加各种认证,让这家合作社尝到了甜头。目前,他们的有机产品已进入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春播等平台,产品供不应求,而且获得了较高的附加值。比如他家生产的阿林韭菜,每300克一份的终端价为9.8元,是一般同类产品的3—4倍。同时,合作社每天供应5—6吨的绿色蔬菜,都是为大采购商订制生产的,基本不愁销路。

老阿姨与一片菜叶的“教训”

现在,在阿林合作社的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执行绿色食品等认证标准之后,许多细节都变得不一样了。

记者采访当天,正有一批认证专家前来进行ISO9000质量认证的审核和辅导。除了审核农事档案和各种文件,专家们还详细指导了基地种菜的各种细节。比如选种,最好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种子外面不能有包衣,因为有包衣就意味着经过了药物处理,这不符合有机生产“不能使用化学合成品”的要求。

整个基地的生产用水,也不再是直接从河道抽取,而是专门营建了一座30亩的生态湿地,对河水先进行一番净化处理,之后再经过第三方检测,达标后才能用于灌溉。

这里的每一块田地,每年都要施用大量有机肥,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基地还探索养殖蚯蚓,既起到松土的作用,也能较好地腐化农业废弃物,为菜田提供优质的蚯蚓肥。

农药的管理使用,更是严格。比如绿色食品生产,必须选用国家目录里面的农药,要对品名、证书、有效期进行仔细甄别,并设置专门的农资库实行专人管理,每样农药都有对应的送货单、入库单;基地工人在使用时,必须开具出库单,并对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在哪里、安全期多长等做出详细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采摘上市的蔬菜,每批次都要进行快速检测,同时,政府部门、认证机构和采购平台每个月也会来进行五六次的飞行检查。”王林军坦言,如今,合作社必须对生产全过程严格把关,每天如履薄冰,容不得一丝差错,“万一哪次检测出了问题,我们就会被一票否决,以后再也不能进入那些新零售平台,10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也因此,他必须“教育”好农场的那些老农民,让他们“心甘情愿”严格执行认证体系和现代化生产中的各项标准。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曾让他哭笑不得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基地采收生菜,按标准必须去除最下方的两片叶子,而一位老阿姨“灵机一动”,决定帮老板减少一点损失,带领大家悄悄“修改”了标准,只去除一片叶子,留下另一片叶子。在她看来,最下方的两片叶子分量最重,卖相也好,去除实在浪费。但最终,上千斤的生菜全部被要求“返工”,成为让老农民们难忘的一次教训。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农产品认证“红火”的背后,是沪郊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工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作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