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感恩是让人高兴的事儿,让人高兴的事就不要错过
分享至:
 (13)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之柔 2019-11-30 09:27
摘要:感恩的话语不要只在感恩节才去说,感恩的心情也不要只在感恩节才萌生。毕竟,感恩更需要行动

有人说,“感恩”是舶来词,我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早在一千年七百年前的《三国志》中就有这样的文字:“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大意是,吴国的偏将军骆统劝孙权,要尊敬接纳贤士,努力探求时事利弊,在飨宴赏赐的日子,可以让人人都分别进见,询问他们生活寒暖,给予亲密情意,诱导晓谕让他们言说,考察他们的志趣,让他们都感恩戴德,怀着想要报恩的心情。

又如,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大历年间(766—779)有个县令叫陈润,他有一首诗题曰《阙題》,“阙题”就是“缺题”,以前有题目,后来没有了,好在全诗内容在:

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

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真是雄健豪强,纵然是感恩,也这么“爷们儿、大丈夫”。由此可见,中国人用“感恩”这个词由来已久。然而,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一词的的确确是外来的,美国自1941年起,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过感恩节;加拿大的感恩节则始于1879年,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过感恩节。不过,中国人的“感恩”从来不是用来当节过的,我们更主张把感恩融入每一天,日日都要有感恩的心,都要有感恩的行动。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故事、词汇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如“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如“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等。

所以,传统上不经常讲感恩,而是主张报恩,感恩可能更多是在心中,报恩则是体现在行动上,有《汉书·盖宽饶传》可证:“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父母、亲朋、社会、国家等都是对我们有恩,要知恩、感恩、报恩,仅仅是心里有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上。外国人的节日,我不大热衷。“感恩节”是例外。亲朋好友无论平时多么繁忙,都会在这个日子,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电话彼此问候一下,如果有闲,还要以此为由相聚一番。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这个热衷传统文化的,怎么也过洋节?我回答,最近十多年的感恩节,我大多是和自己的老师度过,我听老师提起,有居士请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怎么对待洋节?赵朴初老先生笑道:让人高兴的事情就不要错过。感恩、报恩都是让人高兴的事儿,怎么能错过呢?再说与时偕行,和谐大同不也是中华文明吗?

但是,我不赞成古人把感恩功利化、目的化,像孙权那样“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做了一些事情就是为了让人报答,那样,无异于自寻烦恼。很多情况下,我们做的,原本就是本分事,是应该做的。养育子女是父母的本分,孝顺老人是子女的本分,教育学生是老师的本分,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如此而已。假如父母的经济条件有限,童年的生活和教育比不上其他人,能成为长大后不去尽孝的理由吗?

我同意卢梭的观点: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可是美德的体现却不尽在心里想、嘴里说,每一年感恩节之际,我们照例会说、会听到一些感恩的话。我期望,感恩的话语不要只在感恩节才去说,感恩的心情也不要只在感恩节才萌生。毕竟,感恩更需要行动。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徐佳敏 制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