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上海人看苏州:每户上海人家,都少不了苏州亲眷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舒 2019-11-26 09:05
摘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每户上海人家,都少不了苏州亲眷。水乡的桥都是外婆桥。笛子名曲《姑苏行》吹的是苏州风光,家喻户晓却是在上海。

从上海到苏州,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高铁半小时,比从浦西到浦东都快,赛过回趟外婆家。

有一年,加班到身心俱疲,得了假期便想逃离。临时起意,寒雨连江独入吴,避开热门景点,去了心念已久的苏州博物馆。下车时竟有吴语报站:“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到哉!”俏皮女声款款苏白,声声“到哉”,闻之微笑,眼前仿佛有十个春香在闹学。纵然路上秋风秋雨,心中却似花花草草开遍,一片欢喜。

姑苏一日,水墨人间,暂别红尘。苏博当是最有书卷气文人气的博物馆了。贝聿铭为故乡留下一座现代园林,建筑是黑白勾出的线描,庭院内“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造出“米氏云山”,和周边历史街区融为一体。馆内陈设,从国宝真珠舍利宝幢、秘色瓷莲花碗到“吴门画派”特展、文征明手植紫藤,戏墨草堂、文人书房,光影层叠、移步换景,“雨惊诗梦留竹影,风裁书声出藕花”的意境。连解说词都一等一的雅人深致,国内博物馆无可比肩者,谈江南织造是“锦绣浮生”,论斗虫听鸟是“闲情偶寄”,浑然《陶庵梦忆》笔法,叹为观止。从忠王府花园拐进苏州园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见到许多小巧暖酒器,不知红楼梦中人用来温酒不叫五脏六腑受凉的,可是这些小物器?想着心里也温暖起来。

寻寻觅觅,遇见了传说中的水边民宿小日子生活馆。苏州作家陆文夫成名作就叫《小巷深处》,走深闾窄巷,看小桥流水,方是江南。小伙计笑着招呼:白天大家都出去逛了,您请随意。厅堂里独余小猫与我,伴“任人来看四时花”条幅,观窗外小船悠然而过。

因为亲切,所以喜欢。怪道上海人从来把苏州视作休憩地、退思园。王安忆小说《长恨歌》把距苏州半天船程的水乡小镇设为避乱处,这个女主角的外婆家是“闹市中浮沉、心怀创伤的人”疗病养伤的好地方。无独有偶,金宇澄《繁花》中经典一幕,据说作者亲历:由沪而来四个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狼狈漫走至沧浪亭前,南依古园,缄默坐眺。朦胧房舍,渐次清晰,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忽然间已经云灿霞铺。众人说说讲讲,发一阵呆,也就坦然,“眼看沧浪亭,一点一点亮起来,此生难得”。

看似空净的水墨古城,充满了柴米油盐、吃饭穿衣的生活底蕴。苏州超越杭州位居“天堂”之首,大约便和美食有关。老上海去苏州必兜观前街,松鹤楼、得月楼名声在外,还有陆稿荐酱肉、马咏斋野味、黄天源糕团,采芝斋的虾籽鲞鱼、枣泥麻饼、粽子糖松子糖……至于苏州周边美食,木渎鲃肺汤、藏书羊肉、枫桥大面、常熟叫花鸡、昆山奥灶面,也让沪人垂涎。

食在姑苏,胃肠妥帖了,心也就踏实了。那日午间,我就在拙政园旧园门对面、小桥边支的小茶摊坐下,吃碗豆腐花,配两样小点心,闲看风雨中游人。下午在潘儒巷巷口临水小铺,用桂花鸡头米糖粥,搭隔壁人家的海棠糕梅花糕。平江路沿大运河遗迹走了走,吃了新出炉的玫瑰酥饼,感觉像《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走去一路杂食。晚上特意绕到老字号朱鸿兴吃焖肉面,纳闷只有区区两三顾客,后醒悟本地人上面馆时兴吃“头汤面”吧?大晚上吃面,倒是“洋盘”了。只有上海的苏式面馆仿佛时刻生意兴隆,鸿瑞兴、老鸿兴、老盛兴……排列组合无数,看招牌一个比一个老,不知哪家为正宗。

上海专门的苏州饭店倒不多,盖因早已融于本帮菜。苏州人性格温和、办事精细,菜也精致、清淡偏甜不刺激,苏州的天、地、人,百余年来深刻影响了上海人。陆文夫评苏州菜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岂非上海人餐桌追求?炒河虾仁、炒青蚕豆、荠菜肉丝豆腐、香干拌马兰头,是苏州菜,也是上海菜。每逢中秋,广式月饼用来送人,苏式月饼鲜肉月饼是自家吃的。从前淮海路上沧浪亭的拉糕,是父亲每每用自行车驮回的美食,至今想来唇齿留香。

王安忆说:“苏州是上海的回忆,上海要就是不忆,一忆就忆到苏州。上海人要是梦回,就是回苏州。甜糯的苏州话,是给上海人诉说爱的。”长居北京时看白先勇版昆曲《牡丹亭》,无设防就跳出了苏白,“回转来哉,阿好”?同伴一脸茫然,我却莫名感动,久违的吴侬软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乡音的味道。燕语莺歌,含蓄蕴藉,从此爱上了昆曲。

“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金宇澄的论调代表了许多上海人:苏州腔的上海话开口最是高雅,有古吴文化的千百年积淀,能唱昆曲,极其“通文”。你看滑稽戏从老早的《苏州两公差》《满意不满意》到后来的《小小得月楼》《海上第一家》,上海人心中的苏州话总是发嗲发噱、贴心贴肉。最喜欢杨华生、绿杨、筱声咪合演的《糊涂爹娘》,“妻管严”老公巧藏私房钱,家主婆生来苏州腔。

都言《繁花》写沪上,实则内里是苏州。金宇澄说“假如一旦无力,要到传统中寻找力量”,故乡吴江黎里和苏州是他的情感源泉,《繁花》等吴方言写作“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他想象中的美好场景,是与父亲在名震苏沪的“得月楼”吃顿饭。他革命一生的老父亲,身上一直藏着江南旧文化,90岁后只听评弹。

恰如金宇澄记录父辈记忆的作品《回望》,苏州是上海的回望之地,寻求慰藉的外婆家,文化上的母体。“避世却不离世,虽然小却与大世界相通”,这是苏州与上海的特殊渊源。祖籍苏州、后居上海、再向世界的贝聿铭,狮子林和国际饭店都赋予他对建筑最初的审美和灵感。他表示“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 苏州园林迂回曲折之美是创造力的启蒙,而在上海他看到了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的苏州博物馆,印证了这一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每户上海人家,都少不了苏州亲眷。水乡的桥都是外婆桥。笛子名曲《姑苏行》吹的是苏州风光,家喻户晓却是在上海。

上海人和苏州本地人一样,逢假期便溜进那些古老的园林,带孩子去狮子林爬假山,去虎丘赏花。有年长假我和家人堵在苏州道中,换坐三轮才赶上火车。

小时候我们有苏州人的老师,吴语沪语无缝切换,用沿运河行走的故事诱惑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后来每年清明陪长辈去苏州那些名字典雅的墓园,返程照例要带观前街的吃食和漂亮的丝绸围巾。长大了结婚前要去虎丘婚纱一条街,爱巴城的大闸蟹,也爱金鸡湖的夜色和湖边的书店。

难忘童年夏日即景——晚饭快好了,绿豆汤冰过了,木地板上还留着洗澡水的热气,空气里氤氲着花露水和痱子粉的香味,这时石库门二楼厢房传出半导体里评弹的开篇声,莺声呖呖,无限旖旎……

我有位长辈,长于上海,祖籍苏州,去英国剑桥探亲,重要行李是广场舞式小音箱和装满评弹的U盘。想象在另一个小桥流水的所在,金柳垂岸的康河边,边用外国灶试验本帮菜,边听苏州评弹,也是一段佳话。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