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中科院新增院士揭晓,快来看看上海有哪些科学家当选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徐瑞哲 彭德倩 2019-11-22 09:26
摘要:樊春海、马大为、施剑林、马兰、朱美芳当选

就在刚刚,中科院2019年新增院士揭晓,上海有5位科学家当选。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兰教授、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2003年在圣芭芭拉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纳米973首席科学家。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已在《自然》及其子刊和《科学》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指数(h-index)95,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部分成果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马大为,男,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社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有机所副所长等职务。马大为研究员在合成方法学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创制方面做出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针对铜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突破了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局限,得到上千次应用,包括两个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应”。发展了以曲贝替定为代表的多个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路线,其中曲贝替定的合成路线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为这个被认为是“最难制备的两个抗肿瘤药物之一”提供了更加简洁、经济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中有两个候选药物分别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一期临床实验。为我国合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施剑林,男,1963年12月生,江苏太仓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该所所长及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现任该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从事先进陶瓷制备科学研究,提出全新的陶瓷固相烧结理论,可以解释之前一直无法解释的团聚对烧结致密化影响等多种实验现象。后在介孔装载与介孔复合材料研究中,构筑一系列新型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并发现其优异的非均相催化性能,总结提出协同催化机制;可控制备单分散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药物,并以此作为载体首次实现靶向细胞核的药物输运和红外光控的药物释放。最近提出纳米催化肿瘤治疗和纳米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旨在不使用高毒性化疗药物,仅使用基本无毒的纳米颗粒,通过响应肿瘤微环境或外场刺激原位产生抗肿瘤疗效,实现无(低)毒副作用的肿瘤特异性精准治疗。

马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1958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1984年12月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拜耳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2月起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至今。马兰长期从事药物成瘾和记忆机制研究。发现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新途径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瘾渴求强化和药物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系统阐述阿片受体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发现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调控记忆的机制;提出记忆提取-消退的受体偏向性信号通路假说和消除成瘾相关记忆的新策略。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朱美芳,女,教授、博导,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纤维学会执行理事、《先进纤维材料》主编。她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系读本科、在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读研,后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职攻读博士。1989年起,先后任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起,历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2005至2009年,曾任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出版《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等著作10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文中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