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徐芳访谈 > 文章详情
【徐芳访谈】秦文君: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真是红火得很
分享至:
 (5)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芳 2016-06-01 06:23
摘要:今天,我们处在多元时代,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翱翔,发展到今天,真是红火得很,应该说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这奇迹是儿童文学作家和全社会共同创造的。但浮躁和功利化也来了。诱惑那么多,写好作品有那么容易吗?

徐芳:从世界文学的范围来说,19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已进入第一繁荣期,20世纪就是第二繁荣期……中国儿童文学即使从现代文学开始算起,也有百年之丰厚积累了,是否也可以说已进入了繁荣期?有无标志性的作家作品?在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又是什么?中国儿童文学是否已经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是否世界儿童文学早已走向了我们?此次曹文轩获得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 “安徒生奖”,是否意味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已被世界所接受?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更具有对“全人类”的感染力?

 

秦文君:衡量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取它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坐标。近百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很多作品我先前读过,听过,悟过,敬佩过,也质疑过,有的甚至遗忘过,但是当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理性阅读的认识链上,感受还是相当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起步,最早从翻译国外儿童文学中积蓄力量,逐步形成了创作队伍,也出了不少大师级别的作家,和出类拔萃的作品。但总体看,新时期之前,中国儿童文学多少年来一直是谦和的,低调的,好像一朵无名的花,花开花落,默默生长,从不自卑,也从不自傲,孕育着自己的花。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或亲自实践的人,我个人把近40年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历程大致分为话语时代,探索时代和趣味时代,多元时代,这之间有交叉,重合,它们的递进无一不是巨大的阶梯,但也存在某种局限和危机。

 

话语时代:十年“文革”结束时,中国的儿童文学几近荒芜,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必然来临,这时出现了一批震撼人心、与时代和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 它们是可敬的,激情澎湃,显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主题具有穿透性,也有无所不在的思想性和激越,它们仿佛是急促出现的,喷发的,开拓思想疆界的,作品有的围绕人的精神解放,有的揭示社会弊端,有的直指以往儿童文学所难以涉及的禁忌和禁区。虽然有些作品文风上带有愤怒的拷问,但是冲劲十足。

 

探索时代的艺术追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稳中有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开放,话语时代的文学失却凌厉的势头,艺术追求自然而然提到议事日程中来。文学的审美作用被重视,这成了很多有才华的作家的共识,具有文学性的作品才有厚度,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探索时代的儿童文学的发展显示了强烈的艺术回归倾向,一个个艺术文本,体现了精当隽永的想象力。这个探索时代涌现的佳作多得不胜枚举。

 

趣味时代的感动:新媒介的悄然兴起,使孩子的接受方式开始变化,小读者要有悬念的故事,要有趣味的角色,要轻盈美丽的阅读。于是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和儿童本位的呼声四起。 在提倡游戏精神的时刻里,幽默一不留神成了最讨巧的元素了。其实幽默本身是一种古典的东西,能够引起人们去思考,而不单是追求笑声。它是有内涵的,幽默不是凭借着刺激、好玩而风靡一时的东西,而是有厚度,有长久的生命力。幽默使复杂的人事相对单纯,没有触目的理念,对文学而言,通过幽默的表述表达出人类 的情感和本质以及审美意义,才会具备文学力量。

 

今天,我们处在多元时代,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翱翔,发展到今天,真是红火得很,应该说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这奇迹是儿童文学作家和全社会共同创造的。但浮躁和功利化也来了。诱惑那么多,写好作品有那么容易吗?还能保持书斋生活吗?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人类奥秘的花园,优秀儿童文学的艺术源泉在于人类的梦想和艺术个性,一些作品有儿童文学的某些元素,但不是“天合”之作。我们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内在呼应,而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愉快。

 

好的儿童文学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表达的是人类的所有情感的本质。一部“真正”的作品就应当如此,小孩读它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它就有大人的想法,每一个人读它就有不同 的想法,我认为这样才是最精彩的。这恰恰就说明了作品的多元,而这种多元实际上也就是作品深度与厚度的体现,属于一种“放射”性的元素,也就是说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感动。中国儿童文学中这样的令人折服的大格局作品,还比较少。

 

 

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里,现实题材的少年小说是最强的,幻想作品,童话在“大格局”与“想象力”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这是需要在意的。国外流传广的,知名度较大的几乎全是童话或幻想类作品。比如《哈利·波特》,有巫师文化的背景,对中国人来讲,尤其觉得新鲜。对英国人来讲,审美的焦点可能有所区别。在他们的传统里,女巫骑个扫帚在天上飞,这个是很平常的事情。我想中国儿童文学未来发展奠基的作品,应该是幻想类的儿童文学,尤其是有着东方审美、世界表达的幻想类作品。

 

想象力是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看家本领,天才所在。智慧和想象力是作品的灵魂,有了想象力,就有了翅膀,它真是天马行空的好东西,特别契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审美价值,没有它,作品容易干涩粗笨,飞不起来的;一旦有它,便有救,轻灵美丽,满天飞舞,往往能穿越未知世界,超凡地驾驭故事、人物、情绪、理念。幻想能调动理想主义,游戏精神,以及浩博的心智和才分,来描绘人类的梦想与爱。

 

曹文轩获奖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和中国作家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它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自信和动力。但与外国儿童文学的主流——以幻想作品或童话为主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的热度相比,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中国儿童文学真正地“走出去”是一条漫漫的催人奋进的路。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不断超越,显得格外重要。就整体来说,国家的文化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翻译也是必须的。

 

徐芳: 您说过,儿童文学不是一种简易的文学,而是要用单纯有趣的形式讲叙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深奥的道义、情感、审美、良知。它运用想象力、英雄主义、游戏精神三大法宝完成它在美学、艺术上的追求。但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健康之上,没有暴力和性。这是体现儿童文学精神纯洁的首要保证。但还是有些新创儿童文学的作品超过了“尺度”,被认作为儿童“毒物”,但也有作家声明,这在国外“尺度”可能更大,是出于身体科普的需要,所以这样的描述无可厚非;还有作家认为对校园暴力题材的书写,本就应该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现实回应……您以为儿童文学创作应该设立“禁区”吗?

 

秦文君:儿童文学的一味走浅的趋势是值得警惕的。儿童文学再浅也要体现关于人和世界的玄妙之处,多元的,不仅描绘什么,还要隐藏什么,这才是关键。作家在写作品的时候,不能把儿童当成是一个极其单纯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人物,更不能当小狗、小猫写,孩子是天地间的精灵,这是他们的可爱,但是孩子们身上还有许多人之初的复杂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就不可能非常简单。你怎么去解释一个成年人的复杂呢?童年是非常单纯简单的,到了成年又如何复杂呢?肯定是童年的时候,某些种子就已经播种在那里了。可以说在15岁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很成熟了,成年以后只是说能够把人生看得更为透彻一些,但所有的情感差不多在15岁的时候都已经俱备了。人如果没有这些微妙的东西,成长以后就不可能复杂。要把儿童不仅仅看作是儿童,而且还看作是“人”。这样的转变就能够使得儿童的形象、儿童文学产生一些“厚度”,即孩子们看到了里面的“浅”,成人来读或许又能看出某些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无奈……

 

更应该看到,儿童文学发展到今天的繁荣阶段,新分化出现了,那就是商业化和娱乐化。市场的选择不会遵从文学特性,在走浅的娱乐至上的时代,一些具有消遣性、模式化的童书因为门槛低,受到市场的青睐。上海的一位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把如今的童书形象地分为三类:第一类像药,教育意义明确;第二类像甜饮料,添加的甜味吸引孩子,但吃了无益;第三类像原生态的蔬菜水果,没有添加剂,富含维生素,有益健康。可是在童书市场上,“水果蔬菜”卖不过“饮料”,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几乎引起某种失衡和失重。

 

这三类童书哪一种有精神品格和审美意蕴,是中流砥柱,人心里是有尺度的。文学随着时代变迁,风俗变化,尺度是会有变化,比如题材、表现手法、道德观等的拓展,艺术的标准也会宽泛起来,但总有美丑之分,高雅和庸俗之分。儿童文学永远会有底线,甚至红线。有的童书挑战底线,出自商业考虑,希望博“眼球”,也有的是别的因素。一旦成了“毒物“,还以文学的范畴来探讨是不公平的。

 

即便不谈“毒物”的侵蚀,如果作家都写“饮料”了,把“水果”和“蔬菜”扔掉,后果会是什么?如果儿童文学在文学创造方面走向低能化、模式化,中国儿童文学将会何去何从?它还能走多远,红火多久?这是值得思考的。

 

 

徐芳:您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国儿童文学?各种出版作品的数量大大超过从前,很多机构学校也在纷纷推出童书的阅读活动,包装、码洋和奖项的投入,使得书好卖,名亦响亮,连很多原来写成人文学的知名作家,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连推出儿童文学的新作;而不光是作为孩子的读者,连孩子的家长,甚至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突然成了某些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粉丝。当下的儿童文学如此“繁荣”,可叹为观止,对于“经典作品”,是否更具有了挑战性?比如在您的贾里贾梅系列之后的校园小说,是否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呢?

 

秦文君:我不是个“安分”的作家,是艺术上是一个追梦的人,不会拘泥于同一种写作方法或者风格,我一直在找最能够表达内心的一种途径。1991年我创作《男生贾里全传》,最初的写作契机来源于一个男孩的远方来信,那种起因包含着太多的偶然内核,也是我一改“戏路”,寻求一种明朗诙谐地表述人物心灵的途径的尝试。这部小说在当时比较凝重的儿童小说创作风气之中显得“另类”,具有启示性,后来的续集《小鬼鲁智胜》《小丫林晓梅》《贾里日记》《贾梅日记》等,有的几乎是在20年后写的,20年的生活真是天翻地覆。我从人物性格上来接,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尽力在艺术上“无缝”,“贾里贾梅大系”现在有8本书了,至今那么受欢迎,每年像新书一样印很多,没有小读者觉得“隔”。孩子的喜欢很重要,但儿童文学要发展,最重要的是有艺术创新和保持纯净,引起人类心灵的共鸣是文学最大的魅力,不能为了作品的“时态”就丢失最宝贵的永恒。我觉得做到了把生活里的东西羽化成独特的艺术,这需要有一种能力或者天赋的。

 

幻想与现实永远是文学的两个翅膀,两者的结合更是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和重要的方向。幻想文学创作是我国儿童文学相对薄弱的领域,对于我也接近于“空白”。我一直都对幻想的作品有一个野心,或者一个梦,并不满足于写信手拈来的校园小说,觉得幻想类的作品富有某种预见性,从中体现常人无法看到的人生风景,所以我写幻想作品的念头从来都没有断过。所以才有了前年获大奖的《王子的长夜》以及《小鸟公主系列》。我想用文字表达文学理想,发现一些被人类忽略的视角,对生活作出更有意思的诠释,找一个较完美的叙述方式而已。

 

今年下半年,我将在接力出版社出版一部名叫《变形学校》的系列小说,这是一套从现实生活切入幻想世界的系列小说。校园小说的创作中,总有些现实的泥泞是逃不开的,但是在现实中加入想象之后,文字一下就能飞起来,像长了翅膀一样,这个写作过程让我非常愉快。我希望也能带给小读者这种“飞翔一般”的感觉。

 

孩子们的幻想与生活的真相截然不同,但有时正是这种幻想,让孩子能够应付生活坎坷,让他们战胜过早遭遇的无奈。所以,我想通过“变形学校”里“变形”这个概念,传递这样一种成长的力量,“通过每一次变形,把事物变得更好,当你心里怀有美好的追求,世界也就多了一个温暖的人。”

 

 

徐芳:《小王子》里的话:“人吗/我想大概有六、七个吧/几年前看到过他们/但我不知道在哪能找到他们/风把他们吹散了/他们没有根/活得很辛苦”——当我把引文用分行号排列后,就觉得特别像“诗”。您的文字中,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句,您追求的是一种”诗意写作”吗?是否从低幼开始,儿童文学就分为两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而您始终坚守的是前者?

 

秦文君:我们不断有好作品出现,有艺术的坚守者,但是商业大潮使不少速成的作品产生,冲击着儿童文学的理性,人文关怀,特别是逻辑的链条也在断裂。创新和个性的缺失是很大的危害,模仿之作多了,这个作家与那个作家之间缺少足够的差异,走得有点近,“面孔”差不多,疑似“近亲”。

 

至于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能从艺术个性和思想含量中区分——即使熟悉孩子的生活,也未必能写出具有启示意义的人物和含义。对孩子微妙心灵的把握是重要的,对人性的普遍认识更重要,要有艺术的功力,才能描摹出孩子的心灵深处,不隔膜,惟妙惟肖地将他们,以及绝不简单的心一一独特而艺术地描摹出来,不仅让他们会心一笑,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艺术,辨别世界,确立自我。

 

写出创新才华和艺术追求,又能感动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也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要做好作家,保持审美上的独特,把自己托付给文学很重要,不仅爱文学,读文学,思考文学,写作时把真生命真感受投进去,建立在心灵与直觉上。用高超的审美手段,来蕴含不朽的道德力量和人类的所有情感和本质,揭示生活的规律,触及人类内心,写有出息的作品,有作者的体温和气息、作者自己的风格的作品。至于是不是诗意,留给评论家和读者来说。

 

我无比珍视生活对我的馈赠,不论是在童年时光,还是之后的生涯,我将它们留在记忆里等待时间的发酵,轻易不敢拿出来,一直到它们从原本的粗粝中虚化出来,一直到我感觉自己有饱满的情绪可以把握它们,我才开始动笔书写,我渴望能写几本“真正把自己‘煮’在里面的作品”。

 

 

【嘉宾介绍】秦文君,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最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一。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协会会长。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香咕系列》《秦文君彩虹书系》《16岁少女》等六百余万字。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先后获 “共和国五十年优秀长篇小说”称号,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全国儿童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宋庆龄儿童文学优秀小说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50多种奖项,并获得电视剧飞天奖和电影华表奖。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荷兰文版,韩文版等发行海外。《红书包》《一诺千金》《伟人细胞》《表哥驾到》《爱心》《选举风波》等20多篇散文,被选入日本,中国各地的语文教材。

 

(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题图来源:网络  内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xuufang@foxmail.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