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江南古镇都一样吗?墙上通知有笔误,这个古镇的居民会掏笔修改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余嘉 2019-11-19 12:55
摘要:关于古镇之间“大同小异”的感慨,占了游客们印象的大多数。

吴江、嘉善、青浦三地是江南古镇的“聚集地”,嘉善的西塘,青浦的金泽、朱家角,吴江的同里、黎里、震泽、盛泽等地,都被背包客列进打卡名单里。可提到古镇的模样,人们对它的描述往往都离不开静谧古朴、深巷老屋、小桥流水、烟雨石板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乡古镇如出一辙,走来走去风景似曾相识。水乡成于水,其相似的原因也是“水”,水是水乡风景的主要构件,是水乡风情最主要的来源和最重要的标识,无论是小河、细雨,还是如水的 “姑苏十二娘”,都丰富了水乡的风韵,点活了“江南”的灵魂,让具体的街市、丽人、石桥、河港,甚至是言语、历史,都变得灵动而鲜明。

同一条水滋养出的人往往相似。太湖水是江南水系重要的来源,古太湖向东有三条重要的泄洪水道,从北至南分别是娄江、吴淞江和东江。这三条水道加上长江的“助攻”,以其裹挟的泥沙冲击出了今天的长三角区域,这片区域河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直到今天,吴淞江虽然已经较过去淤塞很多,仍然是一条重要的水道,把苏、沪两地紧密连接。而另一条连接苏沪两地的河道太浦河,也以其密集的支流形成蜿蜒通达的水路,一路连接到了嘉善的西塘姚庄等地。

走在西塘、朱家角或者同里,游客们在每个古镇,都能看到售卖芡实糕的店铺;枕河人家的门前,都有拾级而下的石阶;船娘们穿的蓝印花布斜襟小袄都散发着水乡的温柔;甚至在旅游业还没有大张旗鼓的百年前,出于相类似的民族心理,吴江人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发起的南社,也得到了上海人高天梅和浙江西塘人余十眉、蔡韵声的热烈响应,三地人以相似的吴音同气共声。所以在泛泛而游的人看起来,长三角区域内的古镇常常是如出一辙。

而实际上,不同的古镇虽都有一种相似的韵味,却各有各的风情。十月初,我去吴江的黎里镇,在北浦路附近的一个小院里和一位老人聊天的时候,惊讶地听到她称蝌蚪为“田鸡乌”,而苏州很多地方,包括上海的莘庄,都称蝌蚪为“蛤蟆”,普通话中的“蛤蟆”,苏州人则称其为“癞团”。即使都是吴江一地的古镇,互相间也有许多迥异之处。

要追寻一地的独特气质,追溯人口的来源往往是个好方法,人的身份构成是形成地方气质最为主要的因素。水乡古镇中人的聚散,也与水密切相关。譬如吴江的同里,四面环水,旧时对外只通水路,如果规模不算大,那么战乱、动荡通常难以殃及此处。因此每到不安定的年月,仕宦绅贾便会携妻儿老小,带着大量财货家产到这里避难,这里聚集着许多地方大族、退隐乡绅。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全镇有两千多户,而这样的人家就占了五百多户。一方面,仕宦乡绅往往都崇文重教,这让同里的文风深笃严谨,以至于有趣闻轶事说,有时镇上张贴的通知告示里不当心有个笔误,都会有人如“强逼症”一样掏出笔当场改过来。另一方面,大户人家必然带来的商业需求,和直通太湖、大运河的地理优势,又让同里成为成为“民物丰阜、商贩骈集”之地,生活十分富足而便利。这个水围河绕、与外界不通陆路的同里,就成了如同苏州园林一样的存在,既拥有城市生活之便利,又不离山林隐逸的乐趣。即使到了路桥飞架的当代,这种隐逸自得的气韵还在流淌。

再如吴江的平望,被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运河又和市河、頔塘、太浦河、土塘、北塘、吴兴塘在此交织出一张庞大绵密的水网,在以船行四方的过去,无论北上苏州,南下嘉兴,还是东去上海,西至湖州,船行四方,方方须“平望”,平望算得上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居于富甲天下的东南,又处运河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位置让旧时平望大商巨舶、物资充溢、商贾云集、商号林立,以至于平望与附近许多以蚕桑丝绸为业的小镇颇为不同。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原本从上海家中出发,打算去普陀落发,匆忙间错上了去苏州的船,就是在平望登岸折返,结果就被吸引,在此出了家。如今,随着海运和陆路的空前发达,水运的繁荣情景已渐消逝,游客们在平望漫步,走过运河岸边的老茶馆,或司前街的群乐旅社,看见河道里的渔民、汽车站旁废弃已久的老粮库,或许会和平望的本土居民一样,在记忆中漫印下历史沧桑的印记。

又如盛泽和震泽。这两个古镇地名相若,又都是丝绸业的重镇,常常会让外地人混淆难分。但盛泽重于植桑养蚕,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绸都著称,主要是生产丝绸;震泽则是重要的丝绸集散中心,缫丝业也很发达,主要是经营丝绸。这也和两地的地理有关。震泽地处要冲,经济繁荣,在南宋时因为靠近都城临安,设立巡检司,成为周边一带的政治中心,进而成为了贸易中心。原本是用来称呼整个太湖的“震泽”之名,也被这个小镇所独享。

西塘同样是浙北的商贸中心。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有人曾用“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个句子,对西塘进行诗意而恰当的概括。事实上在元、明时期,西塘就凭借鱼米之丰、丝绸之府和水道之便,成为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与之相配的是,西塘的河湖较之大多数水乡古镇更为宽阔,则便于大船进出,而镇内的街道因为寸土寸金,而更加的狭窄曲折,常有游客感慨,走着走着就迷失在古代。直到如今,西塘仍然商业氛围浓郁,入夜的酒吧一条街,让西塘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每个时代都以当下的样貌呈现。走在西塘,固然也有咿呀的手摇船、长着青苔的石板路和角落里安静开放的花朵,但更有鲜活的人间烟火。

朱家角是上海地区“最江南”的古镇,一样的人家尽枕河。但与别的古镇相比,朱家角的水资源相对要少,主要是一条漕港河自东向西穿过小镇。水乡景观离不开水,古人又是逐水而居,故而其他古镇水网交织的水韵风情是一个面,而朱家角的旅游景观资源基本都集中在河两岸,是一条线,容量小且单一。但朱家角有自己的优势,靠近上海市区的地理位置,受上海上海市区辐射所养成的前瞻性眼光,让它可以从容下一盘大棋。如今朱家角的定位是从观光型小镇升级为度假地标,在小镇核心区打造了一片新的商业区。用时尚精致的新商业区来弥补古朴厚重老街区的不足,两者互为借力,最终形成合力,将朱家角打造成上海的西客厅。

在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古镇是发展的先行者和主阵地之一。但是在交通便捷、旅游发展之后,同质化和商业化一定会作为副产物随之而来。关于古镇之间“大同小异”的感慨,占了游客们印象的大多数。很多古镇其实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在努力寻找对策。许多古镇着力于打造“慢时光”,让远道而来的游人在百年古桥旁、斑驳石墙下,找到一个舒适惬意的午后。有些地方则在文化方面寻求突破,通过建设特色化的博物馆,增加吸引力。西塘、同里等一些古镇,还刻意通过保留原居民的方式,来保留住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

但人如河水,是会流动的。保留原居民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应该重视吸引回下一代。年轻人毕竟向往飞翔,驻守古镇的原居民中,老人的比例远远超过城市。老人总会老去,关于“田鸡乌”的称谓,已经有很多年轻人不习惯用,甚至不知道,还有许多类似的方言俚语、时令风俗,当下一代只能在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的时候,许多传统的、非物质的、只能靠口耳相传的东西,都没有办法实现自然地传承,它们会不会随着老人一同老去?因此在尽量恢复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要寻找到绿色生态中蕴含着的“金山银山”,发展契机,让年轻一代流出去,又能在学成后归来,以人的传递实现古镇的生生不息。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