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成立于苏州的南社,何以在上海蓬勃兴盛?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思思 2019-11-16 06:31
摘要:今年适逢南社成立110周年。这个成立于苏州的团体,为何以上海为主要活动中心?为何在上海蓬勃兴盛?

南社是一个曾经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文学革命团体。据《南社纪略》,其发起人陈巢南(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爱国青年在1907年冬开始孕育,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发起第一次雅集,标志着南社——这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呱呱坠地。南社雅集前后共举办了18次,除却第一次于苏州虎丘,第二次于杭州唐庄,其余16次均在上海举行。南社社友籍贯属今上海的有130多人,通讯地址为上海者有300余人。这个成立于苏州的团体,为何以上海为主要活动中心?为何在上海蓬勃兴盛?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南社正是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相融交织下的典型产物。今年适逢南社成立110周年,加强对南社的研究,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文化孕育出南社独有的气质

近代以来,上海迅速取代苏杭成为江南文化新的中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知识精英在上海汇聚。南社几乎网罗了当时江南所有雅好文学的各界精英,为便于聚会交流,利于文集出版,从第三次雅集后南社就将上海作为主要活动中心。

南社从社名到成员组成、活动方式、成立宗旨、精神力量等无不透露着浓郁的江南气息。发起人之一高天梅说:“南之云者,以此社提倡于东南之谓。”南社成立且集中活动于江南一带,社友以固定的雅集为主要活动,以文会友,饮酒赋诗,有着旧式江南文人聚会的古典氛围。但南社绝不仅是供文人寄情山水、娱乐相聚的组织。南社成立之初的宗旨之一是提倡研究文学,传承国学精粹,成立国学研究组织,以中华文化传统为本位,整理出版典籍,包括各社友的书画及诗词文集,每次雅集后的《南社丛刻》及新南社成立后的《新南社社刊》等。此外,南社人还提倡气节,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以文学鼓吹革命,以文学阐扬国魂,这便引申出南社之南的另一层含义,“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发起人之一的陈巢南曾这样解释,以示南社推翻满清政权,与北庭对抗的初衷。

因此南社之南,在其地域范围,更在其家国担当的精神力量,而这样的传统在江南文化中有迹可循。明末清初,是江南文人结社最为活跃期,文人名士宣扬民族气节,以诗古文词互相砥砺来对抗江山易主、异族入侵的紧迫形势。晚明时期的几社、复社是南社结社的原型。近代革命烈士宁调元在《南社诗序》云:“流派虽别,大都以诗古文词相砥砺,而统归于复社。”陈巢南在《南社诗文词选叙》中又把南社同复社、几社类比:“寥寥车辙,不同几、复当年;落落襟怀,差比河汾诸老。”南社庚续了明末以来江南地区名人气节、惊世学术、诗歌文章的传统,社友操南音,不忘本,提倡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阐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海派文化推动南社从传统走向现代

多元、开放、创新、包容的海派文化于南社的投影离不开一个“新”字。柳亚子写于1919年的《新南社成立布告》(实际新南社正式发起于1923年)文末引用“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一句进一步解释新南社的发起。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在世界潮流引纳的时代里,在上海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一部分南社人不愿落伍于时代,于是与一部分新加入者共同孵化出新南社。

新南社的发起增加了一条重要的宗旨——引纳新潮。在第一期《新南社社刊》中就有关于俄国近况、美国新村运动、精神分析法、诗人拜伦百年祭等外来新思想。但其实,早在此之前,南社就已经开始此项工作了。比如,由南社成员周瘦鹃创办的《礼拜六》杂志,模仿美国的《星期六晚邮报》取名。在1914年《礼拜六》刊登了一幅安徒生的像。1917年周瘦鹃出版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介绍了斯特林堡、爱伦坡等50位外籍作家及其作品。此外,南社成员还先他人一步引入新技术、新媒体改变传统传媒领域,如电影、相片等。早期成员包天笑于1909年创办的《小说时报》中采用从日本引进的珂罗版照相印刷技术,使得影片效果更漂亮、真实。

南社开辟出文学的新范式,不同于旧式文人“文以载道”般严肃,而是更民众化、生活化。民国初年是文艺杂志的高潮期,1914-1915年间更是一下子出现了三十种文艺杂志,如《礼拜六》《眉语》《小说画报》等。这些杂志大多由南社人创办,其内容已逐渐与政治脱钩,而转向贴近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像《礼拜六》周刊干脆宣传杂志为都市工薪大众服务,将看杂志作为周末消遣。在海派文化的浸染下,文学一改政治性、道德性的传统模式,转为生活化、娱乐化、商业化的新范式,形成都市独有的形态,这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正体现了南社与海派文化的紧密联系。

新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学范式还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新女性形象出现。女性走出家门,走向公共空间,走进公众视野开始成为一种新时尚。曹聚仁曾说:“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谈起海派文化,绕不开摩登女郎的形象,而南社繁盛时期正是女性走向公共空间的高潮时期。南社人出版的报刊杂志中有衣着时尚的摩登女郎,有背着相机出游的家庭主妇,有忙着排练话剧的女导演,有女编辑、女文豪、女学生,等等。这种新女性形象不仅指外在相貌上的时髦靓丽,更包括内在精神上的解放,意味着女性突破夫权,走进公共视野开启新生活,引领了追求自由独立的新时尚。

红色文化彰显南社精神底色

红色是上海的底色,红色也是南社的底色。南社作为一个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文学革命团体,它的性质首先且必然是革命的。上海作为近现代革命运动、革新思潮的中心,其多元的文化格局与发达的传媒网络为红色文化的滋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为南社的日常活动提供有利条件;而南社的逐步发展,也为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奠定基础,为日后上海的红色文化营造氛围。

南社虽以文学为名,实有救世之志,在成立之初就带着鲜明的民主革命气息。其许多成员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他们或参与、或领导、或响应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近代历史直接的参与者、书写者。南社的三位发起人陈巢南、高天梅、柳亚子均为同盟会成员,柳亚子更自称同盟会、光复会的“双料革命党”。三人志同道合,在函牍往来、诗歌唱和中交流革命思想、爱国情怀,酝酿复酝酿,终在三人努力下确定“以文学鼓吹革命”为目标,于1909年正式发起南社。南社第一次雅集,到会的17位社友中有同盟会会籍的是14位。1911年黄花岗事件后,社会革命氛围紧张,南社因陈其美、宋教仁等人的加入渐为引人注目。到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中山西、江苏、广西、云南等代表均为南社人。新南社成立后,沿袭原来的使命,又重视妇女、劳动问题,以开放姿态拥抱先进文化,继续为济世救国做贡献。

虽然南社的活跃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但南社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关系,倾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筹备,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南社成员中有不少早期的共产党员。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重要组织,参加的人员中就有沈玄卢、陈望道、邵力子、戴季陶等南社成员。南社成员大都是出版界、舆论媒体界的行家里手,如当时沈玄卢、戴季陶主编《星期评论》,邵力子主编《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沈雁冰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他们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中《民国日报》作为南社人的大本营,一度成为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言论阵地,在舆论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民国日报》最早将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入中国,并对此大加颂扬;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近况,对工人阶级予以充分肯定;影响一部分进步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帮助培养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民国日报》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了贡献,而在背后默默推动它的正是南社人。

南社诞生于江南文化之下,江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传统孕育出南社,南社从私人书斋走向公共雅集。南社成长于海派文化之中,上海的开放、包容、创新的社会气息推动着南社拥抱新潮,积极变革。南社因红色文化而辉煌,南社人为上海的红色文化造势,红色文化又影响着南社人投笔从戎,从报刊杂志走向革命一线。南社成立已有110周年,南社最后一次在北京的雅集距今也已70年,但南社提倡气节的高尚情操,阐扬国魂的爱国情怀,光大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族认同永远都不会过时。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观众在中国南社纪念馆参观。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