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建筑可阅读|上海邮政博物馆:见证百年邮政业发展,亦留存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2019-11-12 17:05
摘要:一座百年优秀历史建筑记录的行业发展和城市变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今天,分布在上海各区的老建筑,如同珍珠一般点缀在城市的各处。到目前为止,徐汇、静安、虹口等上海六个中心城区的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年底前将再开放134处。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登三处值得探访的老建筑开放案例探访文章,与更多人分享前人智慧的积淀,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城市内涵——


从外滩标志性景点之一的外白渡桥往苏州河方向看过去,一座由花岗石砌筑、19根通贯上下三层的罗马科林斯柱支撑、建筑顶部有着高大钟楼和“人民邮电”字样的欧式风格雄伟建筑令人无法忽略。这座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的优秀历史建筑,正是当年被誉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的上海邮政大楼,如今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所在地。

经过长达3个月的外立面修缮,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大楼近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大楼前停留片刻,不时可以看到有外国游客专门来到这里参观、拍照。而在建筑内部,近一个世纪前的楼梯、灯具、木质地板仍保存完好,整座大楼在见证了百年邮政业兴衰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可以远眺黄浦江和苏州河邮艇的建筑】

从今天的上海邮政大楼5楼屋顶花园看出去,外滩和小陆家嘴区域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博物馆周边地块也围绕着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令这一带成为一处历史文化建筑聚集区,是游客们钟爱的拍照取景地。

从上海邮政大楼4楼屋顶花园看出去的风景

然而早在1924年建成时,邮政大楼周围远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这一位于四川北路桥堍下的U字形建筑,被北苏州路、天潼路和四川北路合围,如今来看风景无限,其选址在当时也经过了精心考量。上世纪20年代的邮件主要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邮政大楼所在地在与苏州河、黄浦江水路相接的同时,身后两条马路之隔即是当年承担主要陆路运输功能的老北站。这样一个占尽地利的选址,正是为了让邮件方便快捷地抵达当时的邮政大楼进行分拣、封发,从而更快地去到邮件主人们的手中。

在邮政大楼建成前,位于北京路9号的上海邮政总局办公点已经无法承担越来越繁忙的邮政业务,建一座新的大楼成为当务之急。1924年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启用后,不仅解决了邮政通信生产和办公场地拥挤的问题,还为当时上海邮政总局的外籍员工安排了宿舍。直到今天,这座大楼内还保留着当时为办公室、宿舍建造的24座精美壁炉,每座壁炉的样式和用料都不一样。

大楼内的壁炉之一

当年,总面积25294平方米的邮政大楼总建造费用约合银元320万元,堪称造价不菲。整座大楼为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平面呈“U”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基座采用花岗石筑砌,几个主立面围以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四楼屋顶东南转角处建一巴洛克风格的钟楼,自地面至钟楼塔顶旗杆的高度为51.16米,是当时上海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建筑上方钟楼的顶部铸有两组各3人的艺术雕像,一组象征铁路、海运及邮电通信等交通通信事业的活跃;另一组为罗马神话中的商神和爱神,寓意邮政通信为人们沟通情愫。

大楼顶部的雕塑

为了适应邮政业务的需要,当时的大楼内除了有着高高铜铸栏杆的营业柜台外,部分楼面还建有多处供邮件输送的螺旋形邮件传送带,以及可以直接和楼外马路上过来的邮车对接的月台。因为建筑雄伟高大又占尽地利,当时负责掌管全局的邮政总局邮务长只要手持望远镜,就可以从邮政大楼办公室的窗口远眺外滩邮政专用码头上邮艇进出、邮件装卸作业等情况,一切尽在掌握。


【一度“超负荷”运转,修复后焕新颜】

从邮政大楼一侧的旋转型楼梯进入二楼营业大厅,眼前豁然开朗。这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大厅可以同时容纳6只篮球队打比赛,在当时有着“远东第一厅”的美称,如今也是一处颜值超高、令人赞叹的拍照点。然而如果将时间往回倒推30多年,眼前的景象则全然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行了超半个世纪的上海邮政大楼,曾一度呈现出繁忙杂乱、乃至面貌模糊的景象。

修复后的“远东第一厅”局部

“大楼刚建成时,应对当时的邮政业务和总部办公等需求绰绰有余。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之后,邮政信函、印刷品、包裹、报刊杂志等业务量急剧上升,场地就变得捉襟见肘。仅当时的新民晚报,发行量最高时达上百万份,数量庞大。”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工会副主席秦国敏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为了满足营业、生产、办公等需要,二楼“远东第一厅”等场地上方搭建起的阁楼成为员工的办公室,楼下则是营业大厅,整座大楼就这么“超负荷”运转着。

转机来自于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邮件处理中心、邮政转运楼等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使得原先上海邮政只有一个邮政枢纽中心变成对接海陆空的多个邮政枢纽,上海邮政大楼的生产功能逐步外移。同时,国家对优秀历史建筑更加重视及传承,1989年9月,上海邮政大楼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大楼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999年,邮电分营,邮政大楼也被划归邮政系统,一场历时两年多的对大楼的修复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大楼内部及邮车展品等

曾任当年邮政大楼改造项目组副经理、现上海邮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土建室主任俞岚告诉记者,邮政大楼改造项目组成员翻阅了大量与邮政大楼有关的历史资料,以求尽量修旧如旧、还原这座恢宏老建筑的原貌。留存有大楼图纸、老照片和文字资料的上海邮政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项目小组还找来了上世纪40年代进入邮政总局工作的员工,请他们回忆大楼早期的布局和功能。此外,请同济大学相关专家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全面“体检”、请美术院系的师生将大楼内原本被刷成白色平面的石膏顶重新恢复剥离出来,都成为当时必做的功课。在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前,仅这些准备工作就花了两年时间。

恢复原貌的“奶油蛋糕”式石膏吊顶

修复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邮政大楼有地下室,地下室积水造成一部分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如何加固这些钢筋和混凝土?一种是传统的打钢板的方案,类似于给建筑“打补丁”,价格比较便宜;另一种是用碳纤维加固,薄薄一张纸厚度的碳纤维贴上去,就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这在当时是新型材料,价格比前者要贵近10倍。巨大的价格差异,曾一度引起争议,并进行了多方讨论。最终,昂贵但是更易于维护建筑原貌的碳纤维修复方案被采纳。

由于大楼内功能分区和结构的变化,原本“远东第一厅”内大面积的地砖马赛克图案也有所破坏。根据楼内已经保留的老地坪的图案和材质,项目组找到了佛山的一家厂商,专门定制与原来地砖图案一致的地砖。如今,“远东第一厅”内无论是大面积的花朵及回形花纹马赛克地砖坪,有着铜质麦穗形装饰的营业柜台栏杆,还是天花板上悬挂的铜质吊灯样式,都已与当年档案馆资料中呈现的“远东第一厅”别无二致,呈现出一种端庄典雅的大气之美。

根据老照片恢复的柜台栏杆

北苏州路入口处的旋转楼梯上,铜质的雕花和楼梯上的铜质防滑条,则依然是近百年前的旧物。近一个世纪的人来人往中,铜质防滑条被踩得锃亮,天花板上的多头吊灯除了换掉几个灯泡外,也仍是1924年安装的那一盏。环绕着吊灯的被称为“奶油蛋糕”的粉红粉绿色石膏板吊顶花纹,则是从一层层后来被添加的白色涂料中剥离出来,按照当时颜色重新粉刷,如今依然保持着鲜艳的颜色和精致的造型。

近一个世纪前的楼梯,防滑条被踩得锃亮


【记录城市变迁,迎接公众踏访】

修复后的上海邮政大楼焕发出新的青春。现在,整座大楼向公众的开放区域为一楼中庭展区、二楼营业大厅以及营业厅旁辟出的邮政博物馆。二楼营业大厅即原来的“远东第一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楼1924年落成时的原貌,如今仍然承担着各种邮政综合业务。营业大厅旁的邮政博物馆所在区域改造前是办公区,在一部分办公和邮件分拣功能分散到上海火车站、虹桥、沪太路等区域后,这里也更多承担了展示功能,从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四个方面展示邮政行业的变迁。

早年挂号信函分拣的工作场景

如果说邮政大楼见证了邮政行业的百年兴衰,邮政博物馆则用丰富的史料和多样的展品,具象地展示出邮政行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时可以窥见一些旧日上海的生活、工作图景:早在1911年即投放于邮件投递的100辆自行车旧照、曾经无比繁忙的挂号信函和邮件分拣系统、专门接收紧急邮件投递的“白帽子”邮筒、地球最南端的中国邮局、浦东开发开放纪念邮票,从飞机、邮艇、火车、汽车到摩托车、自行车的邮件投递交通工具,上世纪20年代设立在静安寺一带的邮政营业所周围仍是一片荒凉、如今周围已是挨挨挤挤……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展品跨越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给人以沧海桑田的感慨。此外,博物馆内的异型邮票展区、全年保持恒温恒湿的珍邮馆,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实体邮筒,也是集邮爱好者们钟爱的打卡去处。

“白帽子”邮筒

“纽约倒”错版珍邮

秦国敏告诉记者,上海邮政博物馆建成之初,即和市教委、市文旅局、市文管会及虹口区教委等建立了密切联系。现在,这里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中老年终身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近10万人次。针对中小学生和中老年团队,博物馆除提供讲解外,还可预约书信文化体验、留念书签、DIY小制作等免费体验项目。在馆内,记者还看到了今年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绘制的“垃圾分类”主题的邮票设计,相当与时俱进。

从邮政博物馆走出来时,两三拨参观的外国游客也先后来访。几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在“远东第一厅”拍照,研究馆内的邮筒年代;三名外国男游客则穿过北苏州路四川北路口的红绿灯,拍下外白渡桥和陆家嘴的风景,再转过头来,用手机记录下上海邮政大楼的英姿。

邮政大楼

(注:上海邮政博物馆每周三、四、六、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散客自行参观,团队通过电话和传真预约讲解。)

题图为上海邮政大楼外观,受访单位供图。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作者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