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苏州人费孝通的“通”来自南通?苏州和南通一江之隔,但水水相通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晓平 2019-10-15 15:02
摘要:费孝通把南通放在“苏南模式”中进行考量,讲话和文章中常常将南通与苏州、无锡、常州并称为“苏锡常通”。

南通和苏州虽然仅一江之隔,但在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前,两地往来还是不太方便。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直到30多岁才第一次踏上南通大地。

那是应苏州一家商家之邀,我以媒体人的身份赴他们在如皋的供应商考察。那时,苏通大桥还没通车,汽车开到张家港张皋汽渡口,需要排队等渡轮,然后被慢悠悠地运到长江北岸。受渡船班次制约,当天我们又急着赶回苏州,一些活动议程只能从简或取消。

第二次去南通是2008年6月30日。当天苏通大桥正式开通,我又以媒体人身份尝了个新鲜,除参加通车仪式外,还去了狼山。当天长江上有些雾气,无论从苏州方向望狼山,还是从狼山方向望苏州,都朦朦胧胧、宛若仙境。狼山有苏州刺绣大师沈寿的墓,她与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因绣结缘、共同推动苏绣艺术发展的故事让我感动。

第三次去南通是去参加活动。那次我去了南通城区,参观了一个书画家的工作室,还饱览了南通的市容市貌。只觉得南通老城区虽然不大,但发展得不错,繁华程度不亚于苏锡常。夜间坐船游览濠河,上船时登的是“怡园大型游船码头”,而苏州古典园林恰好也有一座“怡园”,一看名字,倍感亲切。在船上,我隔着船舱玻璃向外望去,只见沿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河道上不同造型的桥梁让我有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而河道内不同形状的游船又让我觉得,这里的水上游经验值得借鉴。濠河岸边还有一批博物馆,包括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导游介绍,这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国内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想,南通人在文化方面敢为人先的做法,是值得景仰的。

虽然我与南通的直接交往就这么三次,但通过书籍、节目和南通、南通人“神交”,次数却已难以计数。

通过书籍,我“邂逅”了明末清初的如皋才子冒辟疆,他与苏州美女陈圆圆、董小宛的感情故事,扣人心弦又让人叹惋;通过书籍,我眼前展现了两岸居民到对岸新涨沙滩垦荒的劳动场景,他们的勤劳与勇敢让人肃然起敬;通过节目,我“听”到了近乎苏州口音的南通沿江区域方言,那是苏州不少居民为躲避战乱或其他原因北上南通的缘故。比如张謇,他祖上定居于苏州常熟,后来才迁至南通海门。

当代著名作家范小青则倒过来,老家南通,父辈迁居苏州,她的笔下,是纯正的苏州味道。第三代诗人及《他们》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小海,老家在南通海安,如今也已深深扎根苏州。还有多位苏州人担任过南通市领导,也有一些南通人或在南通长大的领导主政苏州。

也许正是这种血脉相通,让南通人和苏州人的交往毫无违和感。就说张謇吧,他不但聘请沈寿传授苏绣艺术,还邀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父亲、苏州吴江人费璞安担任张府西席,教授自家子弟,后又推荐他担任通州师范(即后来的南通师范)学校教师。杨绛先生的父亲、新苏州人杨荫杭买下姑苏庙堂巷的房产后,张謇也为他题写了“安徐堂”三个大字,还夸赞杨荫杭是“江南才子”。

反过来,苏州人也没有忘记南通人。费璞安为纪念自己与张謇的友情、纪念自己在南通的工作经历,在给第五个孩子取名时,就按张謇儿辈的字辈取名“孝通”。费孝通对南通也深有感情,曾多次到南通考察,发现南通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层次都与苏南相近,于是把南通放在“苏南模式”中进行考量,讲话和文章中常常将南通与苏州、无锡、常州并称为“苏锡常通”。

一次次的“神交”让我意识到,南通和苏州,从古至今就是两个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的地区。

不仅个人,苏州和南通的单位、物产也有密切关系。比如南通医学院大部1957年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实现了两地的一次教学相融。而著名的苏州阳澄湖、太湖大闸蟹,蟹苗也来自南通长江口,苏、通两地的接力,最终托起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新的历史时期,苏州与南通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依然在延续。比如,2009年,苏州与南通启动了苏通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走出了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妙招,被确定为江苏省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的重点项目,目标直指打造一座30万人口的产业创新之城、科技智慧之城、休闲度假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再如2012年,苏州市评弹团以沈寿和张謇的交往为背景,创作了中篇评弹《绣神》,当年就斩获文化部第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中篇书目奖”(第一名)、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等大奖,被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是新时期深耕两地历史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如今,南通人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确定为区域精神。巧的是,“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中,同样包含着包容、争先。我想,南通和苏州的文化总体上都属于水文化,因此包容性强。相比之下,南通因拥江揽海,文化上更显大气磅礴,而苏州坐拥太湖,小桥流水众多,文化上相对细腻温柔。尽管南通的经济总量还不到苏州的一半,但“水水相通”,两地的交流与互通并不存在障碍。如果把这种交流与互通比作演奏交响乐,那么,两地不同的风格,会在演绎主旋律的同时,一会急响繁弦,一会轻缓舒展,产生更佳的视听效果。

历史已经证明,张謇和沈寿的合作,不仅为两地培育了众多的文艺人才,造就了一批经典作品,还完成了《雪宧绣谱》这部理论专著,让刺绣艺术不断发扬光大,绣出了一幅共同发展的蓝图。

个人以为,在今后的日子里,苏州、南通可以抓住通苏嘉城际铁路、沪通铁路建设的机遇,继续以水文化为基础,发挥各自在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开展经济、文旅等方面的合作,一定能同饮一江水,再绣一幅比翼齐飞的新蓝图。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