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故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邱唐 2019-10-12 07:51
摘要:刻板印象中的某些“献礼片”之所以让人敬而远之,除了生硬呆板、缺乏美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看上去千篇一律地高大庄严,却板着面孔、不接地气、一成不变。这样的作品看多了必然产生审美疲劳。

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连着两天辗转两个城市,愣是没买上一张电影票的我,终于切实直观地体验到了《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的火爆。

影片采用的是一种分单元“合奏”的形式,选取了七件共和国史上的大事记,由七位当代负有盛名的导演各倾陆海,再以时间为序连缀而成,最终合成一首《我和我的祖国》赞歌。这种形式注定本片不会不好看——七位导演、众多一线明星的分进合击,注定影片必然充满情节、叙事与演技的竞逐,所谓“争彩”,有了这种竞争,则必然出彩。

不必讳言,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似乎习惯了对于某些所谓“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怀有一丝疑虑,总觉得所谓“应景”或者“献礼”作品,大都是单调、直白、刻板、迂阔或不接地气的,与宣传有关而与艺术无涉,死板说教的“灌”太多而赏心悦目的“化”太少。于是,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依旧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最爱看的仍然还是所谓美国英雄,而对家门口的故事总有些意兴阑珊。这显然是所有立志要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人所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然而,当我走出满坑满谷的放映厅,我的心里充满了欣喜。《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大篇中国故事,讲出了技巧,讲出了个性,讲出了精彩。

以个人之见,除了《白昼流星》充满生拉硬拽的无病呻吟与自我陶醉之外,《我和我的祖国》的其余六个单元都有各尽其妙的闪光点。

“主旋律”固然是一种情怀,但在新阅听时代,再好的东西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卖相”,而《我和我的祖国》显然在让作品“好看”的追求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从拍摄技巧看,《前夜》中人们提着灯笼、拿着家中的金属制品,从院里排到胡同口踊跃捐铬的一个俯拍长镜头,让人想到了宫崎骏以及《功夫熊猫》等动漫中的场景,灯笼与金器的光辉映射在青色的砖墙上、长长的胡同里,形成了一道近似梦幻的光带。这样的场景固然是一种纯粹的美的视觉冲击,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特定历史时刻下“人心齐,泰山移”的震撼感,强力渲染了人民心底对于新中国的期盼与归属。

若就演技而言,《相遇》显得尤为突出。一个相对缺乏光彩的单调固定的公车场景里,全凭女主角一个人的叙述,要把三年来的情愫交代清楚,且能激起观众的共情,任素汐的台词功力真的让人佩服;而全程除了一句尴尬的“你认错人了”,张译就几乎不再有台词,还戴着大口罩,可他愣是仅凭眼神就能把一个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青春与爱情的科研人员的深情、愧疚、隐忍与坚毅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观众,实在无愧于全片实力担当之称。因此,尽管《相遇》的本子无甚新意,但男女主角全程在线的演技救活了整个故事,一个老哏生被演绎成全篇最引人唏嘘的泪点。

《回归》则是在叙事技巧上独具匠心。香港回归这样一个宏大叙事如何落地表达?影片选择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生活细节——调表。通过校正时刻,把交接仪式中英双方调度官和修表匠、女警官以及普通香港市民勾连在一起。官员们调表,是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够准时在香港上空飘扬;警官调表,是要准时把头上的王冠警徽换成紫荆花警徽;而修表师傅则在夜空中绽放的第一朵烟花下,饮下了藏之久矣的老酒……于是,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抽象的国家民族层面的尊严与地位,更是一种可被触碰与感知的朴素却浓烈的情感与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归》可以让人生出一种豪迈。无论潮涌潮落,我们坚信东方之珠的明日必将依旧璀璨。可以说,任何镜头语言、选角用人或叙事线索上的巧思,都让《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影片变得更加好看,这是令人惊喜、令人赞赏的。

刻板印象中的某些“献礼片”之所以让人敬而远之,除了生硬呆板、缺乏美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看上去千篇一律地高大庄严,却板着面孔、不接地气、一成不变。这样的作品看多了必然产生审美疲劳。《我和我的祖国》则以鲜明的新意向观众宣示:谁说“主旋律”不可以有个性?该片的不少单元甚至着意颠覆了某种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主旋律”的应然想象。被浇了一脑袋水的雷佳音,虽然成了一群帅哥美女中的搞笑担当,但《护航》也因此在飞行员与战机的潇洒与浪漫外,更平添一份生活的真实与厚重。《北京你好》中葛优所演绎的老北京身上那种流气、油气、局气与市井气,非但未曾减损其形象,反而使“张北京”这样一个平民英雄更加增色。而像《夺冠》里叼走咸肉的黄狗和勾住被单、举着天线,定格宛如超人的小男孩这种夸张又调皮的镜头,则让人不用看字幕就知道是徐峥的手笔。尽管这些做法都属于常规动作之外的“加戏”,但这些幽默的、搞怪的、个性的、抖机灵的自选项,非但没有削弱作品的主题,反而使得它更具闪光点,更能抓住观众的眼与心。毕竟,文艺作品再崇高美好的主旨,必须要通过让观者心悦诚服的样式去表达,才谈得上引导人、鼓舞人和塑造人。“高大全”本身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更难让观众真正“喜闻乐见”。新时期的中国故事,必须求新求变,讲出个性、讲出特色,才能讲得好、讲得远。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故事”呢?或者说我们的“主旋律”叙事的特色究竟为何呢?毋庸讳言,美国电影依靠其极具个人主义与反叛精神的“美国英雄”模式,成就其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输出领域的“霸权”。我们要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靠简单复制“美国英雄”模式显然只能是徒劳无功甚至是为人做嫁衣的,我们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的魅力与特征。从《我和我的祖国》,已经可以窥视一些端倪。那就是,“中国故事”更擅长与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协同式而非对抗式的英雄叙事。我们不否认中国故事当中会有中心人物,但展开故事的画卷往往是群像而非个人肖像。正如《前夜》中,除了林治远之外,争强好胜的人工组负责人、看不惯旧知识分子的老革命以及能把国歌吹得一秒不差却仍然只能做替补的大学生,甚至动不动不就爬到屋脊上用高音喇叭“募捐”的科研助手,尽管性格、立场各不相同,龃龉、冲突在所难免,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能放下成见,彼此成就,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拼尽全力,最终确保五星红旗顺利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同样地,《护航》没有着力表现正式参加受阅编组的飞行员,而是关注作为备飞员的吕潇然,在正式编组成员遭遇飞机故障时,尽管有满腹委屈,却并未选择顺势顶上,而是指导战友排除故障,顺利配合编组完成受阅任务,尽到了备飞的最大本分。而《回归》则更难说谁是第一主角,影片关注的是官员、旗手以及警察、市民等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处境的中国人为香港回归的顺利交接做出的平凡与不平凡的努力。这一多层次、立体式的叙事模式,无疑增强了大众对于特定宏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与切近感。我不知道这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会不会成为“中国故事”的一个传统或特征,但相信这种集体主义的协同式英雄群体的刻画,对于鼓励每个普通人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国家、为人民尽本分、尽心力,成为当代伟大的中国英雄,是有积极意义的。

就突出的市场成绩与各大平台8分以上的评分来看,这部“主旋律”中国故事片为国人同胞所广泛认可。《我和我的祖国》是基本成功的中国叙事,其固然是一曲为国庆献礼的赞歌,但更是一声讲好中国故事的“集结号”。中国故事不应当局限于国境之内,更应当放异彩于世界。而《我和我的祖国》在叙事方式与技巧上,着实给了我们一股信心,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征途上,尽管我们刚刚起程,但已见晨光熹微。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