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垃圾分类的北京试点:居民只需干、湿两分,专业公司二次细分为50多类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肖彤 2019-08-20 13:32
摘要:“爱分类”之简体现在两点:一是分类简——居民只需干、湿分开,再由企业进一步精细分;二是投放简——微信或电话一键预约,就和发快递一样。

走进一家垃圾分类企业是怎样的感受?也许你会想像:一堆堆垃圾摞得像小山丘,渗出的黑水从屋里流到屋外,苍蝇盘旋在上方嗡嗡叫个不停,还有恶臭钻进你的鼻孔……哪怕是一秒,你也不想在那里多待。

如果是这么想,那说明你不了解现代化的、嫁接了互联网的垃圾分类行业。以下是我在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看到的:首先,办公地点位于一个科技园区的写字楼,而不是某垃圾处理站旁的小黑屋;走进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看到的是一排排带电脑的办公桌;在电脑前工作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白领,且以女性居多;走进CEO办公室,他向我展示的不是可乐罐、旧报纸、废钢材,而是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这些图表来自于公司垃圾分类大数据和云平台。从哪个角度看,“爱分类”都像是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

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上海实行垃圾强制分类政策后,这个曾经的冷门行业变得热门起来,甚至有人把它称为下一个“风口”。资本纷纷涌入,试图以互联网思维改造这个传统行业。今年7月份,1004家垃圾分类企业注册成立,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集中上线。

这些企业运行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上门回收,有的摆放智能垃圾箱;有的覆盖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有的专攻其中一两个环节。但它们有个共同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行业内称之为垃圾分类+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垃圾分类)。有人估算,这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产业。

分类像预约快递上门一样简单

上星期五,我跟随“爱分类”的垃圾回收员毕建启,在北京市昌平区宁馨苑小区体验了一次垃圾分类回收过程。回想起来,这个过程和快递员上门取包裹极其相似。

上午10点多,毕师傅的手机收到公司派来的一条订单,说11点宁馨苑31号楼有一位居民要投递垃圾,请他准时上门。根据订单要求,正在小区附近的毕师傅开着电动三轮车(与快递公司的三轮车完全一样)过去了。到达目的地,毕师傅看到居民已经把分好类的干垃圾装在了一个蓝色大塑料袋里。

这个塑料袋是公司免费为居民提供的,最多可以承重30公斤,所以一般说来,一个家庭一周只要下一次单就行。塑料袋只装干垃圾。湿垃圾则鼓励居民主动投放到交投点。

回收员在给垃圾称重装车。

和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同,“爱分类”现在只需居民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类。而干垃圾的定义也和上海稍有区别。“除了厨房、厕所产生的垃圾,我们基本都算干垃圾,都可以往袋子里扔。这样能降低居民的分类难度,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爱分类”公司CEO徐源鸿说。

就像快递员收包裹一样,毕师傅给装满干垃圾的塑料袋称了重,15公斤。“爱分类”为每公斤干垃圾支付0.8元环保金。徐源鸿说:“环保金不是我们购买垃圾的钱,而是对分类行为的奖励。如果分类做得不好,奖励是可以收回的。”

毕师傅又用手机扫了一下塑料袋上的二维码,用户信息和这袋垃圾就关联上了。同时,12元环保金打进居民账户。

如果说上门收垃圾和收快递包裹有什么区别的话,大概也只在付款这一点:收快递时,是向用户收取快递费;而收垃圾时,则是向用户支付环保金。

环保金可以在与“爱分类”有合作关系的便利店、蔬果店使用(宁馨苑小区里就有这样一家便利店),也可以在“爱分类”的网上商城购物。

徐源鸿说:“垃圾分类要化繁为简。”对于用户来说,“爱分类”之简体现在两点:一是分类简——居民只需干、湿分开,再由企业进一步精细分;二是投放简——微信或电话一键预约,就和发快递一样。徐源鸿说:“我想打造一条全程看不见垃圾的‘隐形垃圾分类高速公路’。”

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

从外部看,简单、隐形;背后,却是一套完善的体系。从居民家回收的干垃圾,先由回收员用三轮车运至小区服务站,集中后,再用封闭式货车运到分拣中心。在分拣中心,垃圾被分拣员细分成50多种,最后分门别类卖给下游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徐源鸿说,回收的干垃圾中,95%以上都能再利用。只有不到5%无法利用,交给市政环卫系统焚烧或填埋。

车间里尚未分拣的垃圾。

“爱分类”打通了垃圾分类的全部流程——囊括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直至再生品交易。徐源鸿说:“这个行业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其实水是很深的。就拿废纸来说,你知道可以细分成多少类吗?收回来的废纸什么时候该囤,什么时候该卖?纸厂渠道怎么建立?他们需要的废纸分拣标准是什么?这些门槛不是靠烧钱就能跨过去的,只有长期在行业里摸爬滚打才能明白。”

徐源鸿34岁,却已在行业里浸淫了近20年。他自称“废二代”,因为父亲徐铭骏就是这个行当的老兵。早在2003年,来自河南信阳的徐铭骏和几个同乡合伙,在昌平区东小口镇租下100多亩地,盖起100多个小院,建立了当地第一家废品回收市场。东小口镇一度承载了北京全市近1/4回收来的废品,活跃着数万名从业人员。

垃圾分类资源化也能挣钱

徐源鸿在东小口废品回收市场的一间小平房里住了8年。此间,他读完了本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家房地产企业。2017年,他辞去工作,子承父业,回到垃圾分类行业,成立爱分类科技有限公司。

有了知识武装的徐源鸿和老一辈从业者截然不同。他日常考虑的不是纸张、金属、塑料,而是信息化、机械化、大数据……在“爱分类”,即使最传统的分拣流程也经过了现代化改造——告别了过去的露天市场,改在标准化车间里、机械化流水线上进行。徐源鸿有时候会想起他曾经生活过的的东小口,但随着城市升级,繁闹一时的小东口市场已在4年前拆除,粗放式废品回收成为了历史。

分拣员在流水线上分拣干垃圾。

已经分拣好的垃圾。

如今,“爱分类”已覆盖昌平区270多个小区,共10万户居民。在引入“爱分类”的东关南里小区,成绩单显示:自从开展湿垃圾定点交投一年半、小件干垃圾免费上门回收一年以来,小区垃圾桶由原来的160多个减少为80个左右,垃圾整体减量30%以上。

“爱分类”公司目前收入主要来自干垃圾资源化销售和政府购买服务。由于前期在技术研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公司仍处于轻微亏损状态。但徐源鸿认为,“爱分类”盈利模式是清晰的:通过干垃圾资源化及衍生增值业务,公司很快就可以盈利。

他说:“这区别于那些完全靠资本运作或政府补贴而存活的企业。他们不懂这个行业,垃圾收得越多,亏得越多,因而需要外部持续‘输血’,一旦投资人的钱用完了,或者政府补贴停了,公司也就停了。”

徐源鸿预计,等到“爱分类”业务覆盖到50万户居民左右,就能达到盈亏平衡。他说:“到那时,即使政府降低采购支出,公司也能够依靠自身‘造血功能’存活。”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文图来源:宰飞 摄、“爱分类”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