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从一个家族的变迁看南通人在上海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余堇 2019-08-20 09:08
摘要:当年,外公被迫携家人由水路出走;今天,外公的后人们从陆路归来。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心境更是不同。

小时候就听母亲说,外公的家族在南通石港曾有许多产业,后因日军入侵,阖家逃至上海避难。母亲出生在上海,从未回过家乡南通,引为憾事。而我只记得外公在世时老家送来的那些美食,香肚、蹄筋、香脆饼……小时候的滋味从舌尖留到心头。

2006年秋,我和先生决定去趟南通开启寻根之旅。我们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乘班车,经汽渡,约4小时到达长江边的古城,汇入普通游客中,登狼山、游濠河,凭吊骆宾王墓、张謇纪念亭,又参观南通博物苑。“上海的后花园”名不虚传,许是濒江临海多河的缘故,感觉气候比上海湿润许多,城市氛围中更多了几分从容闲适与亲和。入夜时分,濠河上空升起绚丽的烟花,和着音乐喷泉,将夜生活推向高潮。先生被感染,说退休后归乡也不错,自在悠闲,慢生活。只是南通已无直系亲属,寻根之事暂无头绪。

回上海后,我按照小阿姨的指引,寻访到外公从南通来沪后的工作地——长乐路一处老洋房。三层的花园住宅早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细看轮廓气势还在。小阿姨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外公迁居沪上不久,便开始参与慈善事业,与朋友们组织私人机构,救助受灾的贫苦人群,给予免费治疗,据说光是救护车就有几辆。我耐心求问院中住户,终于在花园南墙上寻到旧日所遗石碑,碑中文字、人物已不可考,空留种种疑问。好在此楼已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可以再探。

为更多地了解外公,我去了档案馆,几度搜索资料,拜访故人。后来,表弟在《南通地方志》找到《石港源隆南北杂货店的兴衰》资料,一段家族史才逐步清晰。外公汪久良1903年出生于南通富户家庭,成年后接手其父在石港米市桥南首的产业“源隆”南北货店,因其经营得法、服务周到而声誉颇佳、生意兴隆,从最初的小型零售店发展为批发为主的大字号。期间,外公还抽出资金,在石港开办了一家“久记电灯厂”,为镇上商家居民提供了便利。

抗战爆发后石港为日寇所占,当敌伪胁迫外公出面“维持”时,他立即举家迁避上海,决不为保自己的身家而充当汉奸。留在敌占区的源隆号作为爱国商店,坚持以诚经商,不囤积居奇、不资敌赚钱,不仅向抗日民主政府秘密缴纳税金,还掩护与协助我党税务干部开展工作,并冒着日伪封禁危险,向缺乏物资的抗日根据地大量运销印刷用纸和其他军需用品。

看罢史料,我发觉南通像一个窗口、一把秘钥,打开了自己对家族史的发掘。从探访南通城到寻旧长乐路,很多过往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家族史从断断续续的口述变成了连贯的、具象化的历史,外公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对外公的认识从“老上海的小开”转为“旧南通的乡贤”,又加上“做善事的居士”。

前些日子家族聚会,小阿姨取出珍藏的书信。第一次看到外公晚年的亲笔文字,密密麻麻,牵挂多多。晚年的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花,每年等着家乡的南货。我默默地想:世事沧桑,外公若还健在,该有116岁。如能听他亲口讲述家乡风土和家族渊源,该是多么精彩。那个外公因国难而出走的老家,真是崇川福地,人杰地灵。南通人的人情练达、细腻精明,南通人的商业头脑、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投射到国史上是20世纪初民族工商业的兴起,集聚到家族史上便是外公的生平经历;而南通人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又化为了外公家族的血脉传承。

那日我站在狼山之顶举目远眺,滚滚长江东逝水至此化作灰濛濛的一片,静卧脚下。记得一位哲人把河流下游比作人生的老年期,舒缓、静谧、豁达。望着如此平静的江水,忽庆幸自己在知天命的年龄,或许是最适当的时机去走近外公。感念这南通之行的契机,让我知晓了先人的奋斗与苦难,也重启了我对人生的领悟,对过往与现实生出许多新的思考。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有传承。无需太过刻意的寻根,只要清楚一点:我们有这样的长辈与家风很幸福。

我们计划明年再去一次南通石港。到时沪通铁路跨长江大桥应该建成了,直达的高铁也通车了,旅途将更为快捷。届时带女儿看看源隆号旧店铺,走走米市桥,尝尝传统的窨糕。或许日丽中天,或许水流重重,无论怎样都期待着。

遥想当年,外公被迫携家人由水路出走;今天,外公的后人们从陆路归来。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心境更是不同。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