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非凡年代的印迹——昆山篇
分享至:
 (1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俊锰 2018-12-11 06:00
摘要:那一年,排苏州6县末位的昆山做出重大决策,“自费”建开发区

敢为人先闯出诸多“第一”创造辉煌成就:
建立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率先“卡位”布局小核酸等新兴产业,连续14年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那一年,排苏州6县末位的昆山做出重大决策,“自费”建开发区

 

1984年底,当时的昆山县下定决心,通过自筹、贷款、征收土地开发费等途径,筹集了1200多万元,辟出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富规划,穷开发”的思路,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也就是从这一年,日后为海内外所熟知的“昆山之路”正式迈出第一步。


1987年,开发区内13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2.78亿元,利润1019万元,上交税金607万元,创汇1550万美元。仅三年,开发区内企业上交的国家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县在开发区的投资数量。


7年的埋头苦干,渐渐“开花结果”。1991年,昆山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次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开发区。


改革开放40年,昆山用自己“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精神,“闯”出了诸多“第一”。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县级市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昆山也用一个个敢为人先的“首创”,让昆山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并以此在苏南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树立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现在的昆山,已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率先“卡位”布局小核酸、OLED、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引进总部型、创新型、品牌型项目,在做大服务经济、培育品牌企业等方面力求新突破。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7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0多倍,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50亿元的县级市。

 

 

忆往昔:昆山“敢”于“自费”建立开发区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处于低收入标准,大多数生活必需品需凭票证(如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供应,“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属比较高档的耐用生活消费品。那时的“万元户”更是凤毛麟角,是人们仰慕的有钱人。


1988年7月22日,对于昆山而言,这是一个大日子,也是值得昆山人铭记的日子。在这天,《人民日报》在头版评论中首次提出“昆山之路”,自此昆山走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聚光灯下。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截至今年,昆山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其发展历程被世界银行列入经典案例汇编成册介绍到发展中国家,“昆山之路”作为一种发展路径的延展与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昆山。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这是一条“敢想、敢当、敢为”的开发开放之路,一条“不等、不靠、不要”的改革创新之路,一条“唯实、扬长、奋斗”的科学发展之路。


今天,当你行走在昆山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难想象它改革开放之初的模样。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设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作为当时苏州地区6个县里排名垫底的“小六子”农业县自然不在其列,当年全县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那时的昆山,建成区只有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区区6万多人,最长的马路仅2.5公里,最宽处也只有12米!“我们偷偷搞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干!”现已86岁高龄的原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时如此说到,而这年,他52岁,为时任昆山县长。


深感“担子很重”的昆山领导层对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使得他们做出了一个深刻影响日后昆山发展的重大决策———“自费”建立工业开发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山人,决意打破常规,硬是在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自费开发搞出了一片小型工业区。且仅用三年,开发区内企业上交的国家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县在开发区的投资数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昆山提出“富规划,穷开发”。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回忆,当时先请了上海规划委员会的专家,做出一份好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量力而行,用钱精打细算,边开发边建设。如对土地实行用到哪里、征到哪里的办法,对工业设施搞企业化融资、不大包大揽,由此节省资金。别的开发区每平方千米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昆山只需1千多万元,就实现了“七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排水、通煤气、通蒸汽和道路平整。


昆山的自办开发区内,“上海印迹”还不止于此。当时,生产“金星”电视机的上海电视一厂昆山分厂,是开发区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家企业。1985年春天达成协议,5月份破土动工。而即使厂房还尚在兴建,另一边,工厂就已经开始培训职工,并借厂房进行试生产。10月份主厂房建成,速度已经够快了?不,工厂在8月份就已经生产出第一批质量合格的“金星”黑白电视机。这一年,工厂建成7000平方米厂房,并生产了2万台电视机,实现了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5年初,开发区建设刚刚拉开序幕,就迎来了首个公司“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落户,其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据了解,当时,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总经理到中国考察,在长三角区域跑了六个地方,有的路太远,有的不热情,而唯一一个兼具区位优势和微笑服务的昆山,成为了他的“不二之选”。他当即决定与中国银行和昆山政府三方合资在开发区内兴办“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三年内,该公司生产出口牛皮手套300万双,1987年人均创汇近万美元。


当时的昆山不仅懂得了利用区位优势,还在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打造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比如,企业建新厂缺资金,县里出面高息借来,低息贷给工厂;在联营办厂中,请外国人、外地人,当厂长、经理掌实权,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企业赚了钱,不仅按规定免税,还允许税前还贷。此外,沪昆两地联营厂中的上海职工,每天早上接来,晚上送回,就像在上海上班一样方便……不胜枚举的新探索、新实践,为昆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并在此产生着独特的化学反应。其中,来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在昆山的早期发展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昆山开发区的新闻屡屡登上《解放日报》,“一无国家投资,二无省里贷款”的开发区,在1989年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仅次于广州和上海闵行开发区。


此外,随着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昆山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部分溢出。时任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曾回忆,一些境外投资者若认为浦东地价或劳动成本较高时,会告诉他们,可以考虑到附近的昆山等地去投资。


1992年,随着昆山经济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国家级开发区”,昆山外向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昆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89元,分别为1990年的30倍和19倍。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军,昆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各县市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27.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7.1亿美元。而今年1至9月,昆山新增注册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实际使用外资7.3亿美元,增长1.8%,占苏州全市的17.6%。一批技术水平高、质量效益高、资源占用少的龙头型项目落户。昆山新设外资项目191个,增长2.1%;其中,制造业新设项目49个。新增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4个,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7倍。超亿项目11个,新增注册外资11.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9倍。完成进出口总额642.8亿美元,增长9.2%,占全省的比重达13%。其中,出口411.3亿美元,增长7.9%;进口231.5亿美元,增长11.8%。


事实上,多年来,开放型经济一直是昆山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对昆山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昆山已集聚56个国家和地区的8300多家企业,总投资超960亿美元,注册外资超4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280亿美元,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大陆地区九分之一、江苏省四分之一的台资。

 

 

求发展:“创新”为昆山提供不竭动力


“昆山之路”就是创新之路!创新俨然已然成为昆山的发展基因和鲜明特色。在昆山,关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母婴用品公司,“好孩子”烙上创新的鲜明烙印。透过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设计,“好孩子”累计创造专利9200余项,相当于竞争对手前五名的总和;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中国国家标准25项,美国、欧洲及日本国外标准118项。


2007年,中国第一家氮化镓电子材料与器件工厂能讯高能半导体在昆山创办,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材料、工艺、器件整合的氮化镓电子器件公司。对此,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乃千说,选择昆山,首先是因为其地处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聚集地长三角,产业链相对完善;其次是由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创业、生活氛围宽松。高新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科技创新、技术引领,因此,自主创新永不过时,科技创新永在路上。


不仅是技术创新,在昆山还有诸多体制机制创新,“出口加工区”建设就是一例。事实上,在此之前,凭借竞争力十足的商务成本、周到的营商服务,昆山开发区已吸引了富士康、沪士电子、捷安特、仁宝、纬创、统一食品、樱花卫厨、捷安特等一批台资大项目落户,此外,昆山还主动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台资第一高地”初具规模,昆山外向型经济也跃上发展“高速路”。但是,昆山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把加工贸易瞄准到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然而,要吸引"三机"在中国制造,当时的体制机制并不具备,推动建立封闭操作、快速通关的"出口加工区"成为昆山迫在眉睫的事情。


1994年,昆山首次提出建设“出口加工区”,当时在我国没有先例,甚至“出口加工区”的整个操作方案都是昆山提供的。1997年昆山正式提出建设,2000年4月获得批准,其间光跑北京就达84次。“为了办成出口加工区,我们一个小小的昆山推动国家八大部委来做这件事,那是真创新,没有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根本干不成。”说起此事,71岁的原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仍激动不已。到2006年,2.8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623亿美元。


2000年,昆山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昆山海关负责任人介绍,在成立出口加工区之前,企业生产从接到订单到最后交到客户手上,需要的时间超过一个月;成立出口加工区后,时间缩短至三天,使企业效益得到质的提升。


正是依靠“出口加工区”,那时的昆山开发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而且在当时的国际产业界有个说法,“沪宁线堵车,全球IT打喷嚏”,因为仅昆山一地的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就超过6000万台,占全球50%以上,此外,每年还生产20%的手机、10%的数码相机。开发区内几十家龙头企业,还带动了区外数千家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来自台湾的仁宝电脑,如今年产值近1200亿人民币,是江苏进出口额最大的外资企业。早期就来到昆山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他们选择昆山,就是因为这里产业配套非常齐全,是整个中国大陆在IT产业里面最成熟的地方。


2004年,昆山又在全国率先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引进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奇美等产业链自主核心企业,将资金、品牌、技术牢牢攥在手中。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实现TFT-LCD、OLED、LTPS三种显示技术的专业光电产业园区。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作为全国“台资第一高地”的昆山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从此,“试验区”成为昆山最大的改革平台,对台合作先行先试成为重要使命,“台资高地”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知情人士表示,为了拿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副市长宋德强一年跑了30趟国家相关部委去沟通。


近来,昆山又开始发力半导体芯片产业,利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布局“强芯亮屏”战略。目前,开发区内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达296家,研发机构546家,去年高新技术产值达1600亿元。自主品牌龙腾光电总经理蔡志承说,目前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近2000项,创新研发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6月,深耕昆山20余年的富士康与昆山市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为其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进军“加码”,计划总投资达250亿元,首期投资约80亿元,为昆山“聚力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此外,落户昆山10余年的神达控股、纬创集团也都在昆山进行更进一步的布局。而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凸显了昆山夯实制造业根基、谋求转型升级的积极作为。


吴克铨曾表示,“敢为人先”是“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核。现在提“昆山之路从头越”,“越”就是要超过原来的,但“越”的不是数字和速度,而首先是一种精神。


此外,花桥近年来的发展也是昆山创新的一大产物,这里已经有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此,距上海虹桥枢纽仅20分钟车程。作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自2006年,花桥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围绕“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主动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和自贸区建设,接受上海辐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今,花桥已形成以总部经济和金融服务为主导,以电子商务、游戏创意和会展旅游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累计引进法国凯捷、IBM、中银商务、日本NSK、好孩子商贸、东吴创新、亚马逊、阿里巴巴等规模型现代服务业项目,截至2016年,累计引进各类规模型现代服务业项目600多个,总投资超650亿元。


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花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是成立之初的6.8倍、10.7倍、19.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0.5%提升至83.5%,一座商务集中、商贸配套、商住齐全的商务新城正在崛起。


昆山改革开放历程很“燃”,在今天仍然会“电”到昆山干部群众,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精神”仍可以为昆山干部群众所用,成为摆在面前的问题。事实上,为了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早在2015年昆山即出台了《市级机关部门全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昆山市公职人员创新激励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涵盖“履职保护、绩效考核、创新激励、责任追究”四大方面。以政务服务闻名的昆山,力图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昆山服务”面临的矛盾问题和瓶颈制约,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新征程:昆山谋求“全新一跃”


40年,用“天翻地覆”形容昆山毫不为过。“昆山之变”,凭什么?多年来,经过“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转型发展,昆山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强大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昆山经历了近些年的转型升级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是昆山今后重点支持和发力的新兴产业,此外昆山还率先“卡位”布局小核酸、OLED、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当前,昆山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乃至全球科创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5.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7.1%,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产值增长13.9%。


其实,早在2016年7月,昆山第十三次党代会就提出未来五年首要的发展目标是主攻智能制造产业。此外,昆山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明显。全市现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357家,2017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超1500亿元;完成“机器换人”及自动化生产项目306项,投资123亿元;已打造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9个,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1个。同时,昆山还深化与哈工大、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华为、中软国际等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昆山维信诺公司,就是科技创新的昆山名片之一。公司负责人介绍,维信诺布局柔性AMOLED多年,主导设计了我国首条第6代全柔性AMOLED大规模生产线。并探索了柔性显示可穿戴护士、柔性可折叠AMOLED平板电脑、柔性AMOLED双面显示超薄一体机等柔性显示前沿应用,为显示生态链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可视化解决方案。目前,维信诺已承担10余项OLED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最近,昆山维信诺知识产权部总经理柯晓鹏获评2018年度姑苏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7年底,苏州市政府印发《姑苏知识产权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今年3月,苏州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首批姑苏知识产权人才申报。姑苏知识产权人才分为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三个层次,柯晓鹏为苏州全市范围内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知识产权人才。


小核酸,作为昆山率先“卡位”的未来产业之一,在昆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目前,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研究基地,使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昆山产业创新的一张名片,奠定了未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石。


去年初,位于昆山的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了2.7亿元人民币的B轮私募融资。要知道,2008年,他们在昆山启动建设国内第一个小核酸产业基地时,人们对小核酸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在一个县级市发展小核酸产业更被视作“天方夜谭”。而取得这样的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昆山迅速成立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引进国内小核酸相关领域的最强研究团队,近十年的时间内,始终滚动支持一批处在产业开发临界状态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项目发展,由此使得技术、人才和资本在这个县级市快速聚集,小核酸得以“激活”。


10年时间,昆山已经能够提供全国80%的小核酸服务及科研试剂供应、90%的小核酸原料及药物、90%的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小核酸品种线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在小核酸技术的带动下,基地目前多个新药或医疗器械品种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一批新药正在申报临床。昆山又一次完成了“地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做核酸,到昆山”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其迅速发展也为昆山引来了在11月初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的昆山“头雁”人才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团队在昆山的落地,未来,他们将致力于把昆山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独角兽原研新药企业。


布局未来,人才为重,这一道理昆山怎么会不知道?早在2014年,由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与昆山市政府联合创办的昆山杜克大学就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自此,昆山高等教育史被一举改写。而在今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266名本科新生入学。据了解,昆山杜克大学本科项目已获批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15个,美国杜克大学11名教授包括理查德·布罗德海德校长在内,将定期往返中美,直接参与本科授课。至今,昆山杜克大学累计建立11个科创平台,包括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环境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


此外,在科研攻关方面,昆山杜克大学已获得国内外科研项目49项,总经费超2400万元。而今年5月,中美(昆山)科创中心揭牌,该中心将结合昆山杜克大学“卓越学者计划”,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重大科研项目。


其实,早在2010年之前,昆山就开始致力于建设自主创新体系。2010年,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它为昆山带来了南京大学的多层次校地合作共建项目。此外,昆山市政府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甚至昆山每个区镇都与国内外1到2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数百家企业与近百所高校共建产学研联合体。


随着当下昆山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昆山将加快科创人才的培养视为重点工作,而杜克大学丰富的学术、教育资源正是昆山市培养人才所需要的。未来,昆山将围绕昆山杜克大学打造名为“智谷小镇”的特色小镇,并已于去年列入江苏发改委公布的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昆山的雄心,在于充分利用“智谷小镇”的优质创新环境和昆山的雄厚产业基础,引进美国的科创资源,并积极对接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和各大院所,为世界一流大学背景的人才以团队提供创业平台———昆山杜克大学将成为昆山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一环。


此外,各区镇也在积极搭建载体平台,吸引高端人才,以助力产业发展。比如,今年以来,花桥共对接各类人才项目46个,落地33个,注册资本2.4亿元。周宏灏院士“宏庆医学检验项目”、卢秉恒院士“秉创科技智能打印项目”、褚君浩院士“一工作站两中心”悉数落户。11月初,花桥还引来中韩(昆山)智能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昆山)科技园、花桥云城、中俄特种电机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签约落户。


在昆山,一批有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载体平台,更多更好的发展资源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在此汇聚“生根”。不难看出,在搭建平台引进人才方面,昆山正步步为营,以达到广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现在,昆山创新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业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顶尖人才、顶级企业合作,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迈向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高端。昆山正大力实施“头雁人才”工程,出台支持人才科创的真金白银政策,设立人才科创专项资金,放大“一中心两基金”“昆科贷”等金融支持人才科创作用,为人才提供专业化、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打造海内外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的广阔舞台。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昆山正以2035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为契机,紧扣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布局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规划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体,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产业园转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新一跃”。


 

2018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非凡年代的印迹——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昆山篇)

栏目主编:王娜 文字编辑:崔家琛 题图来源:陆瑶俊 设计 编辑邮箱:jfhuodong@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