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要做就做最好”,上海的底气应该从哪来? | 总书记上海重要讲话启示②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18-11-10 06:27
摘要:上海资源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发展;上海认定要做的事,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水平。在要素成本优势减弱、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土地等资源更已遭遇“天花板”的时候,转换动能、破旧立新显得更为紧要。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当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带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上海的应有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唯有如此,上海才能真正构筑起新时代的战略优势,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上海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与顶级的全球城市尚有差距,远没有高枕无忧。这些年我们强调淡化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用足够且优质的体量、规模,来为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显然要放弃传统的路径依赖。对上海来说,在要素成本优势减弱、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土地等资源更已遭遇“天花板”的时候,转换动能、破旧立新显得更为紧要。

 

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尤其是要求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就点出了变革的关键。对各区、各部门来说,强调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就要在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进一步聚焦重点、凸显主线,将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强项做强。

 

上海资源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发展;上海认定要做的事,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水平。照总书记的话说,“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前瞻视野、最高标准来谋划布局,聚焦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国家急需、体现国家竞争力以及容易被人“卡脖子”的领域率先谋划、着力攻坚。具体而言,则要认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那些带动面广的“源创新”。

 

11月6日下午,习近平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考察,了解上海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要求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连续多年嘱咐上海创新创新再创新,此番又专门考察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要求上海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上海要不负总书记重托,就要加倍努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而要做到这些,又有赖于更优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突破。

 

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中心,既要有尖端前沿,也要有丰厚的土壤;既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也要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上海来说,一方面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吸纳全球顶级资源,打造世界级的创新高地;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创新体系、创新生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平台载体,让更多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的各种束缚,为创新主体松绑,从而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面向的事,更考验各种要素的集成、互动和协同。

 

上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有丰富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类资源,这些要素之间往往能产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更快更好地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将创新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势,让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率更强、动力更足。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11月10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