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让“看不见”成为“看见”,86年决澜社隐秘历史浮出水面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8-10-21 06:32
摘要:在刘海粟美术馆用国际资源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油画团体是什么?“决澜社文献展” 10月21日—10月31日亮相刘海粟美术馆,展览重点呈现“决澜社”的活动历史、形式语言、资源效应三个主要部分,主要以40余幅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30余件珍贵历史文献,贯穿真实的艺术史物证线索,形成文化记忆的脉络;同时基于决澜社所处的文化情境,深入讨论“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研讨主题,思考相关的历史写作、艺术生态与资源转化问题。

 

让观众看到被遮蔽的99%

 

决澜社( THE STORM SOCIETY )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艺术个案,蕴藏着诸多国际艺术资源内涵的“中国故事”。1932年,决澜社作为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团体在上海创立,被誉为“中国现代新派绘画表现最高潮时期之代表”,他们的创作“接近巴黎画坛的风气的,研究着各种风格,提炼了各国名家的真髓,而赋以自己的乡土性,发挥着各自的才能”,其目标,正是希望“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

刘海粟《现代绘画论》。

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相关学术团队自2017年起策划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展”的系列活动的第二届展览。展览总策划、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介绍,选择在今年做“决澜社”文献展不仅是因为纪念决澜社86周年的诞辰,还和1918、1928两个时间节点有关。“中国纳入世界艺术版图第一步是传播西方新派艺术,第二步是开始实践。上海美专1918年的校刊已经开始发表介绍西方新兴画派的文章,到今年正好是百年;1928年以林风眠为代表的杭州国立艺专师生以学院派方式倡导东西方艺术融合,到今年正好是90年。”

在学院派之外,通过独立社团实践现代艺术的是1932年的决澜社。在展览中,有一份1932年第四期的《独立漫画》颇为珍贵,它的封面《构图》由决澜社发起人之一、代表艺术家庞薰琹绘制,画面左下角是一位中国女性和一个机器人的形象,背景是中国的田园风光,在如今看来依然非常现代。这张设计图原件已经不存,长期以来只能看到黑白稿文献,这幅刊登在杂志上的彩色版的发现也是此次文献展的亮点之一。在展览中,还可以看到刘海粟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现代绘画论》,这也是刘海粟作为美术教育家对于中国新兴艺术的比较详细的论述。

 

通过展览,还可以看到决澜社“跨界”的一面。李超介绍,除了油画创作外,决澜社也为商业大众艺术创作,参与海报封面设计,包括广告宣传等。比如庞薰琹会创作封面作品,还有三位画家自己成立了广告公司,为当时的国际品牌做海报,这种跨界代表了一种中国近现代艺术中,大众艺术和精英艺术的握手言欢。“从现实角度而言,画家也要解决生存问题,必须依赖商业和艺术的结合;而从学界研究发现,中国现代艺术的实验性往往体现在跨界作品中。”

 

决澜社实际展览历史从1932到1935年,一共举办了四届展览。以每次展览展出40到50幅作品估算,如果没有流失,决澜社应有将近200幅的作品遗存,但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展览纪录文献,目前发现的确定作品只有两幅,一幅是丘堤的作品《静物》;另一幅是由刘海粟美术馆收藏的张弦作品《人像》,这张作品曾是决澜社第二届展览会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展览还展出了张弦的其他6幅作品,尽管目前没有查到明确的展览著录,但据学术考证,它们也是张弦在决澜社展览期间创作的。

 

“200幅只找到2幅,也就是说只有1%可以看到,另外看不见的99%在哪里?我们只能从当时的美术杂志的黑白印刷中,了解它们曾经存在的信息。” 李超指出,决澜社作为中国艺术与国际对话的国际艺术资源,依然存在诸多“看不见”的碎片化与被遮蔽的部分。做这样的文献展,正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东西通过研究梳理集中在一起,使“看不见”成为“看见”,让更多观众了解到。

 

用展览思考上海的深度

 

让“看不见”成为“看见”,也和上海是近代美术中心有关。李超介绍,展览通过决澜社的经典案例丰富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看不见”的补充和发现,以对学界研究提供线索,同时也为提升学术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我们把近现代美术研究和上海本土文化品牌打造结合在一起。今天讨论决澜社,就是要思考上海的深度和宝藏,它的背后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上海有丰富的近现代美术资源矿藏,但如今对它的发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此次展览特别制作了决澜社的活动地图,连接相关艺术家住处、展览地点、交流场所等,会发现最终形成了弧形的状态,学术研究团队将其称为“卢湾之弧”。这条弧线是原法租界和华界的地区,也是这些艺术家的主要活动区。“凭着这条路线,我们可以在上海找到宝藏,这个遗迹相关的作品、文献都可以浮出水面。”李超认为,上海的很多文化记忆需要不断提炼出视觉记忆品牌,比如点石斋、土山湾等上海很多有深度的城市名片都需要整理和呈现,用它们说好中国故事。

 

“上海的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成果要为社会和城市做贡献。决澜社是一个国际化的重要案例,他们的作品、宣言体现了国际化思潮。上海要用国际资源讲中国故事。” 李超说。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题图说明:决澜社第一届展览会,于1932年10月,在上海爱麦虞限路45号中华学艺社举行。(后排左起庞熏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排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