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对标世界演艺之都,上海还需要有哪些新作为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昱 王多 2018-10-12 10:30
摘要:对标国际重要演艺都市,上海的演艺行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9月27日,“上海打造演艺之都瓶颈与对策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研究”智库创新工程团队联合主办,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徐清泉主持。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院原总经理林宏鸣,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原副总裁朱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美国倪德伦剧院管理公司中国区原总裁马敏辉,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雷国华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雷国华出席了会议。专家们针对上海推进“亚洲演艺之都”建设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思路对策,以及升级区域一体化市场与引领长三角演艺消费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对标国际,演艺业创新实践正稳步推进

 

目前,就演艺空间设施来看,上海约有各类演出场馆100多家,而纽约有420家,伦敦约有214家,巴黎有353家,东京有230家;就演艺观演人次而言,上海经由市及区经营的各类专业剧场观众人次每年约为600万,而纽约每年为2800万人次,伦敦为每年2200万人次,东京为每年1200万人次;就演艺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来看,既有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都在演艺经营的专业化、院线化、联盟化、科技化及品牌化等方面,摸索出了许多符合演艺业发展规律的成熟经验。对标国际重要演艺都市,上海的演艺行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得以乐见的是,近年来上海在大力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演艺行业生产资源要素持续集聚,城区主要剧场设施建设,正呈现出不断优化改进、能够基本满足各类演出需求的良性发展态势,观众的观赏成熟度伴随演艺市场的繁荣而快速成长,艺术教育也积极渗透至国民教育体系,同时,一个更为合理而丰富的全市演艺空间布局改良已全面展开,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等多元演出精彩纷呈,演艺生产实体及演艺服务实体也在日常运营的提质增效等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如是,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一系列实践,正逐渐将愿景蓝图一步步转化为人们期待中的可喜现实。

“四轮驱动”,成为带动演艺业效能升级抓手

 

“内容”、“剧场”、“演出经纪公司”、“票务公司”是演艺行业运作的四大要素。会上有专家指出,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演艺业发展的立身之本。上海的剧团和剧场应当放眼全球,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原创力水平,也要致力于对经典剧目改编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无论是政府扶持的侧重,还是演艺行业自身发展的重点,都需要将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视为中心环节,这就意味着对文艺作品能够最终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演艺市场的逐步繁荣,随着公众对演艺行业供给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内容”、“剧场”、“演出经纪公司”、“票务公司”这四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并且是演艺行业旁通曲鬯的关键所在,即实现“四轮驱动”带动演艺行业整体升级。

但是,目前上海既有的内容原创乏力的矛盾还未根本破解,而且剧场总量与人口基数配比仍显偏少、剧场维护及场租成本偏高、剧场利用率偏低等突出问题也待破解。而作为演艺中介纽带的演出经纪公司,虽然民营企业体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市场活力,但从专业性和业务细分等方面看尚有待增强,仅有的一些国有企业也遭遇能级提升瓶颈,无法满足国内外各类演出的协调打理职能。票务公司目前也处于零散化、独营化运营状态,大多散落分布于各个场馆或网络平台,亟待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整合。无疑,票务公司是直接面对市场观众的“窗口”环节,只有最能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群众消费趋势、最大程度汇聚演艺场馆票务信息、最好地实现技术兼容和服务贯通的大型票务平台,才能为促进群众演艺消费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融会贯通,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复合型演艺空间

演艺载体和演艺集聚区的快速崛起,是增强上海多层级、多样化演艺承载力的有力抓手。黄浦区环人民广场剧场群、静安戏剧谷、浦东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长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以及未来上海大歌剧院和上音歌剧院等演艺场馆等的谋划乃至落成,将进一步充实市级层面的演艺空间载体。大宁剧院、城市剧院、嘉定保利剧院、在建的徐汇滨江西岸剧场群、奉贤九棵树剧院群等则会丰富区级层面的演艺空间设施。遍布上海各城区街道乡镇的200多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场馆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街道社区层面的演艺活动空间。上海演艺行业最需要形成有规模、成体系的演艺集聚效应,创设出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演艺街区。国际文化大都市需要有市民最可亲近的三个层级的“文化客厅”,让公众可借此“文化客厅”便捷地获取演艺信息、投身演艺消费。同时,上海还需要对原有剧场在运作效能及服务能级方面实现更新升级,与商圈、办公楼和居民居住区实现互动结合,要借助综合手段盘活用好闲置公共空间,推动更多企业和机构的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让市级、区级和社区级文化艺术供给主体形成联动机制、释放联动效应,贯通演艺产品配送渠道。

在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强烈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和将建成的各类演艺空间,势必会面临功能转型升级和功能复合化的新趋势挑战。上海的诸多演艺空间如今仍多呈现单一的演出功能,但时移势易,未来演艺空间应当具备复合化、多元化功能,既能够具备文艺创作、艺术教育、文艺研讨及文化衍生品购买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又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社交需求,通过配套的交通、餐饮、休闲等设施和服务的健全,实现“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可以带给公众全新文化体验的城市“文化客厅”。

 

以人为本孕育城市的文化艺术气息

机场、码头、车站随手可及的文化信息,户外广告、数字讯息随处可见的演出日程,是一座“人文之城”文化实力和文化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异乡之客感受城市温度的重要载体。这些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台湾等城市习以为常的文化传播手段,却在上海仍然鲜见。上海的城市魅力应当根植于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依靠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诸多细节的周全考量。人的因素自然成为其中关键。会上有专家指出,上海演艺行业的发展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将演艺观众人次视为衡量上海演艺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由此出发覆盖其他因素。另一方面,应建立最适宜演员、制作人、艺术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立体化网络,既通过院校合作开设演艺培训班,积聚艺术教育资源,也应当建立健全演艺行业工会制度,为演职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总之,只有在演艺行业领域实施“规范管理补短板,提质增效促发展”,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硬件条件和文化软实力基础才能进一步夯实。未来上海应当基于不同领域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演艺要素市场建设,让内容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创产业做大做强,充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效全面地回应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