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民众诉求增加,政府人手不够……“智能理政”如何解决传统治理难题?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阙天舒 孙艺轩 2018-09-20 06:15
摘要:“智能理政”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小修小补”,而是颠覆性的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普及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技术生产领域,也逐步渗透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政府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将对政府的自身运转以及治理方式带来“质”的变革。对此,政府需要积极面对本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人工智能作为完善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改善民生的技术工具,将“智能化”作为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新路径,从而开创政府“智能理政”的新时代。

 

所谓“智能理政”,就是政府作为行政主体,运用大数据、超算精算等计算理论,将模拟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系统嵌入到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从而形成“智能化”的政府治理模式。在此种治理模式下,政府可以高效收集和分析公民诉求,高效调配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可以说,“智能理政”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小修小补”,而是颠覆性的创新。“智能理政”对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解决政府部门“踢皮球”难题

 

在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治理责任。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各级政府的工作都面临着严重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传统政府受制于预算和资源,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和增加人员。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出现,在信息收集、行政流程、行政咨询应答等基础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量替代传统人工服务,从而改善政府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控制相关人工支出,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调配。

 

除了代替传统政府职能,“智能理政”还体现在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政府职能的优化和升级上。传统的政府治理存在政府部门之间权力分割严重,政务流程复杂冗长等问题,这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的状况屡见不鲜。但是在“智能理政”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政府部门的条块式划分模式,突破了地域、层级和部门限制,为政府部门职能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平台。比如,美国提出整体政府和互动政府理念,建设重点是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联邦政府以大门户链接和绩效评估为主要手段,重点促进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其中,人工智能提供了信息分析、资源调配、服务整合的路径,使得更完整、高效、无边界的政府服务和管理成为可能。

 

治理工具上的突破创新

 

人工智能为强化政府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诉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除了制度层面的完善,民众同样期待政府在治理工具上的突破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恰好为此提供了适宜的治理工具。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不仅更为便捷和快速,同时也具有优于人工服务的精确性。由于非生物的属性,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长时间高效运转,为民众提供“24小时服务”。 比如,新加坡政府近年来通过机制、架构、云三方面共同保障实现在线服务的一站式和不间断,达到了100%覆盖,7×24小时全天候的在线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使用也有效强化了政府治理主体的能力。在传统政府治理体制下,政府的治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的个人能力与政府治理制度的科学性等方面。因此,传统政府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果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在“智能理政”时代,人工智能的嵌入能够打破治理主体事无巨细处理相关事务的主体运作模式。深度学习、云计算、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介入赋予了人工智能本身一定程度的自主研判和自主决策能力。比如,杭州市政府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合作,搭建了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在“智能理政”时代,传统行政模式下受困于人情世故、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数据分析型政府促成科学决策

 

“智能理政”不是用人工智能原封不动地替代政府管理事务,也不是简单地搭建一套管理和服务平台,而是通过再造流程全面重塑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内涵,包括智能调研、智能决策、智能实施、智能监督等。例如,韩国提出“政府3.0”作为数字政府一体化的新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公众的需求进行全面准确感知,精准响应公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信息和服务,其涉及领域包括就业机会、天气、交通、教育、福利和金融等。此外,“智能理政”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技术,对政策执行的全过程和社会预期、意见反馈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全面的动态分析,评估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而提出调整建议。

 

传统政府主要基于人工的公共事务决策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决策质量不高与不确定性的问题。在“智能理政”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在决策上,人工智能能为决策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系统、科学的参考依据,避免想当然的直觉决策;在实践上,人工智能能通过实时跟踪,及时获取和分析实践信息,为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弹性指导。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治理前后的量化对比,结合实际需求、公众反馈,对政策进行及时的纠偏、修正和完善。随着智能化的推进,政府的重大决策将由过去经验型、估算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把治理推向全过程透明

 

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的社会治理主要以管理为主,政府通过监管与控制进行日常行政工作。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公共服务诉求呈指数型上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的政府难以构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公民诉求的服务体系。“智能理政”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针对每一位公民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帮助各个部门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及其他诉求。相较于以往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滞后性,“智能化”时代的政府能提前预判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服务准备和资源调配。人工智能技术还为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大数据为群众表达各种诉求提供了新渠道,让每个公民间接参与到治理活动中,从而使政府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例如,天津市通过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城管、生态环境、交通、城建监管、新能源利用等各个方面,打造智能化管理,使人人成为城市管理者。

 

在“智能理政”时代,“智能”渗透到成千上万的流程和系统中,促使碎片化的社会治理向网格化体制转变,尤其是在社会安全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从根本上把模糊治理、预估治理推进到了全过程透明治理的新时代。同时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环境治理、交通管理、教育医疗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中东城市迪拜运用智能化技术制定了针对教育、公共安全和医疗的智能化发展计划,同时还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知识经济来建设智能社会。

 

政府“智能理政”时代看似遥远,但实质上业已开启。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政府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实现了更有效的社会治理。但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毫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崛起确实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巨大潜力,能够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潜藏着风险,比如:政府信息安全问题、政府技术能力问题、公共行政伦理问题等。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在运用人工智能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协同治理合力,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助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