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打造人工智能发展“上海高地”,“先手棋”该怎么下?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潘闻闻 邓智团 2018-09-19 06:16
摘要:上海以人工智能引领新型产业体系建立,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以人工智能技术(AI)为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并成为新时期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重要“制高点”。这几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召开,市委书记李强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上海将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这一要求也是对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品牌建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8个关键领域打造新高地的进一步响应。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上海以人工智能塑造参与全球新型产业体系的竞争新优势,需要全面梳理人工智能对现有产业的影响,以期在技术变革下的未来产业发展中下好“先手棋”。

 

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新型的“逆向外包”模式

 

根据Gartner发布的2017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已经处于“触发期”,并认为2018年是人工智能大众化应用的元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引领的数字化颠覆浪潮,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对上海现行产业体系产生影响:

 

从产业投资维度看,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影响产业发展方向。对人工智能市场化应用的投资规模分析已经形成共识,快速增长的投资规模对现有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谷歌、百度等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已经高达300亿美元,其中90%用于技术研发,10%用于企业并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对人工智能领域2025年的市场预测甚至高达1260亿美元。

 

根据对上海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调研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投资分为两个层面: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内部投资包括建立以人工智能研发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主要采取内部并购的方式。内部投资主要影响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自动驾驶、电子通讯、网络服务、零售、计算机系统。外部投资主要来自风险投资(PE\VC等)或外部并购活动,包括私募股权、种子基金等。外部投资主要影响产业分布于高科技、汽车、金融业等。随着资产、劳动力等要素的数字化使用程度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中实现。

 

从企业利润维度看,越早拥抱人工智能的企业获益良多。企业利润维度是评估产业影响的最直观因素。根据MGI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较早采用人工智能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利润差距在不断扩大。早期积极投入人工智能的企业,已经开始获得实际价值,并逐渐形成较快增长:将强大的数字化能力与积极的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有效促进整个产业的利润率水平,相比其他人工智能介入较晚的产业,已经形成先发优势。根据对上海相关产业的案例研究,零售业、电力行业、制造业、医疗教育行业等凸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例如,汽车制造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自动驾驶,金融服务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改进客户体验等。

 

从社会效益维度看,人工智能将造就新型教育和就业体系。人工智能对社会领域的影响是被讨论最多的影响因素,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都将引发较大变革,特别是机器人所带来的劳动和职业变化等问题。从教育角度分析,各国学者对AI所引发的教育体系变化提出几乎一致的观点,认为需要加大在AI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投入。日本在最新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美、日AI发展的差距根本上在于人才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对AI的重视度不够,在大学的入学考试及市场应用中,AI的普及度仍没有完全展开。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更是业界和学界的讨论焦点,“与机器竞争”是否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未来将有大量的机器可以代劳,由此可能引发新型的“逆向外包”模式,即AI产业发达的美国将提供全球主要的劳动力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进口新型的“劳动力”。美国有学者从美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来推测人工智能对未来劳动市场产生的变化。根据美国1940-2010年劳动力就业市场研究,1990年美国农业就业人数为41%,因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到2%(David H. Autor,2015)。工业部门特别是数字化部门的就业人数则以年均2.5%的速率增长。以美国农业人口历史变化为基础,将其拓展到其他产业门类的劳动力人口迁移,可以得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上海不同行业的影响率是不均衡的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处于由基础研发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商业化应用已经开始取得初步进展。人工智能对现有产业体系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对由AI所引发的产业变革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一种观点认为,AI将完全颠覆现有的产业体系及就业系统,即“AI会夺走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AI对现有产业体系的影响是异质性的,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即产业本身的发展决定了AI的介入程度。以美、日IT产业为例,随着AI的普及程度越高,其IT产业发展的差距愈大。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产业影响程度与产业发展特性和阶段有关。

 

根据对上海现有产业的人工智能影响程度评估,人工智能对上海不同行业的影响率是不均衡的,其中对制造业领域的影响程度已经较高。这也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在上世纪90年代末,美、俄、日等国就已经在部分制造行业实施AI的应用。更重要的在于,汽车、电信等行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本身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较大,无论是为了提供核心产业,还是优化运营流程,都比其他产业更早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因此,在AI产业应用过程中,制造业更容易较快实现应用落地。

 

而在服务业的影响方面,上海率先在教育、媒体和医疗领域取得突破。根据国际产业发展趋势,AI在服务业方面的影响正蓄势待发,特别是教育、医疗等传统社会管理领域的AI应用是当下热点,成为下一阶段各国AI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这与MGI对我国AI产业影响力评估结果不同。根据MGI的评估,由于劳动力成本、监管问题等,教育、医疗等传统产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度有限。而上海在服务业领域AI应用的率先崛起,与自身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自2016年起,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就超过70%,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本身在教育、医疗产业方面的优势成为AI应用的良好基础。这也印证了AI发展的国际主流观点,即人工智能发展的程度与产业本身的发展特性和阶段有关,越是发展阶段较为成熟和前沿的产业,更容易实现AI的产业化应用。

 

此外,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大企业往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早期应用者。企业规模越大,越敢于更早地采用新技术。在所有行业中,规模超过100人的公司比中小企业在核心产品、业务上采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高10%;在人工智能采用率较低的产业中,大企业的采用率是小企业的3倍。同时,早期采用人工智能的企业也成为此项技术的连续采用者,并因提早进入市场而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

 

主动响应人工智能再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第三次浪潮,将展开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对于各个产业而言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革力。

 

上海继去年11月正式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关于加强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人工智能发展“22条”)。在已有的政策体系下,上海如何有效预判AI的产业影响力,针对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政府层面,应建立有利于创新、健康和可持续的制度环境。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关键领域就是“制度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将产生海量信息,各类要素复杂演变,快速产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企业。面对如此复杂的变化,上海市政府部门回归“守夜人”的角色,明确其最重要的职能是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培育有利于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生态。在制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工业蓝图、确立发展战略愿景后,下一步上海人工智能的战略实施应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体架构、需求、技术标准体系、实验平台、示范试点、安全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将研发、创新、标准的制定列入发展的主要目标,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和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合作推动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分支机构落户我国,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品牌体系。

 

在企业层面,由大企业主导的探索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当前人工智能的市场应用转化率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有待释放,说明下一步应从企业本身着手,强化人工智能的产业转化率。

 

一是以大企业为基础,推动智能化转型。发挥已有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发展基础,推动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重点提升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能级,聚焦“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创新”的作用。

 

二是以大企业为标杆,注重标准化建设。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是实现机器有效学习的基本信息源。目前我国制造业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存在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机构结构纷繁复杂以及多种标准并存应用的问题,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可以借鉴德、美经验 ,鼓励大企业牵头,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形成联盟组织。

 

三是以大企业为平台,鼓励开放性创新。人工智能将促进生产开发方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更注重多元化的信息集成,形成扁平化、开放式的组织模式。应积极推进开源式共享平台建设,可以引导大企业牵头,率先试点基于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开放式平台。

 

在学校层面,注重技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科学家+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基础研发,也要注重市场化的场景应用。在教育体系中应加强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知识+技术”综合性人才。探索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企业和大学之间在教育系统方面的密切合作(如推进不同的教育合作项目),储备满足需要的数据、算法方面的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适应新技术、新模式的高端融合人才培养与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人才要素支撑。从就业角度而言,促进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研发,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有助于新型就业岗位的出现。以配件制造产业为例,我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将对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产生新的变革,竞争优势从人工成本优势转为机器智能优势。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将对现有产业体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一轮开放发展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上海以人工智能引领新型产业体系建立,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代表我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将成为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参与国际未来发展的关键竞争优势。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