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网红咖啡店来了,“孤独咖啡馆”也来了,百年咖啡文化折射上海生活方式变迁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08-18 21:52
摘要:爱·咖啡走进市群艺馆。

咖啡传入国内已有百余年历史,这种口味独特的饮品如今深受大众喜爱。在上海街头,小而美的咖啡馆随处可见,咖啡文化已融入城市生活。8月18日,聚集众多网红咖啡馆的“2018summer咖乐集市”亮相市群艺馆,自闭症患者开的“爱·咖啡”也被邀请到了现场。除了大饱口福,咖友们还能欣赏到咖啡主题邮票、手工羊毛杯垫、古董咖啡器具等好物。

作为集市特邀咖啡店,“爱·咖啡”的咖啡师是由自闭症孩子们胜任的,他们是第一次走出来,在一个开放的场地直面广大市民。

 

一进门就问“爱·咖啡”在哪

 

2014年诞生的“芦田家的咖啡研习社”,隐匿在上海石库门里,每位走进研习社的咖友,一开始都会觉得老板中岛英男很“高冷”,只一心埋头烘焙咖啡豆。有人问老板娘高霞,中岛整天不说话,会不会很孤独?高霞答:“不会,他有咖啡。”他原是一位日本建筑监理师,后来移居上海,做人生第二次职业规划时,决定和太太一起开创一份能做到头发花白的事业。两人选中了咖啡,因为家庭一直有喝咖啡的习惯。从一家咖啡店学徒工做起,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和钻研,中岛如今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咖啡烘焙师。他说,自己想要冲泡出一杯“有家的味道”的咖啡。在群艺馆的摊位上,研习社门庭若市,顾客接踵而至。“我喜欢喝咖啡,说不清是喜欢咖啡那淡淡的香苦滋味,还是沉迷咖啡豆焙烤地略微有些焦香的味道。”一位咖友说。

“爱·咖啡”的咖啡师们为观众演奏《茉莉花》。

 

中午过后,伴随着《号手志愿者》《茉莉花》的乐声,由自闭症儿童担任服务员和咖啡师的“爱·咖啡馆”也在市群艺馆“开业”了。几个月前,这家“孤独咖啡馆”因为场地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重新开放后,已有四千多名志愿者等待成为咖啡馆的“顾客”。咖乐集市上,“爱·咖啡”关注度最高,“顾客”们一走进群艺馆就直接询问咖啡馆的位置,争着排队领号。还有一群阿姨带来了向日葵,送给自闭症孩子们。作为集市特邀咖啡店,“爱·咖啡”第一次走出来,在开放的场地直面广大市民。项目负责人曹小夏说,希望自闭症孩子能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人群,这有助于他们的康复,“我们不需要照顾,我们需要和所有咖啡店一样,为大家服务”。

 

与咖啡相伴的老上海记忆

 

1843年上海开埠,作为舶来品的咖啡,成为赶时髦的新派人趋之若鹜的新鲜事物。1876年,兴发咖啡番菜店在二洋泾桥开业,西餐在上海滩推广普及,咖啡也慢慢为众人所接受。素来擅于革新的上海人,也把海派文化的个性和风尚注入咖啡中。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带一块“红宝石”小方或“凯司令”西点,去德大、东海吃咖啡,聊聊家长里短、“扎扎台型”,正是当时交际圈的时兴。这种渗透在多数上海人骨子里的咖啡文化沿袭至今。

咖乐集市让咖友们体验咖啡制作的前端工艺。

 

市群艺馆二楼展厅还呈现了一个咖啡展,咖啡器具、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咖啡的前世今生。咖啡在漫长岁月里的制作、品味方式的变迁,折射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著名指挥曹鹏的到来,让“爱·咖啡”的咖啡师们惊喜不已,戴望尘亲手为曹爷爷冲泡咖啡。

 

民间收藏家蒋国粹收藏了大量的咖啡器具,横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磨豆机、咖啡壶、泡奶机、咖啡杯、老上海品牌咖啡盒等应有尽有。其中,仅咖啡壶就有手摇咖啡壶、汽油炉咖啡壶、炭烧咖啡壶、电子咖啡壶等,映射出时代的发展,满满的“回忆杀”。他的父亲曾是洋行里的职员,小时候每周都会带他去德大西餐社喝咖啡。80年代,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就在家里自己磨、自己冲泡咖啡,养成了自制咖啡的习惯。于他而言,制作咖啡时的心情会比味道在记忆中停留更久。“喜欢喝咖啡,很自然就开始收藏咖啡器具。上海德大西餐馆的美式咖啡壶、小时候在爸爸朋友家看到的手摇奶泡机,多年之后在不同的场合重逢后,就毅然下手留住了这些老古董。”

 

这是咖啡文化第一次走进市群艺馆。活动的策划者周蓓丽认为,群文应当努力将服务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让文化馆成为各个年龄段、不同人群都愿意驻足的文化场所。“咖啡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更多咖啡爱好者们能在这个平台中品出文化、喝出新意。”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图片:蒋迪雯 摄
题图说明:在芦田家咖啡研习社,咖友欣赏咖啡冲泡过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