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上海书展 |《日子疯长》引发韩少功、苏童、龚曙光共话“文学与还乡”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8-08-18 21:16
摘要:作家呼吁读者关注身边最熟悉的人,记下他们的历史。

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梦想、动荡和创造的时代,龚曙光的散文集《日子疯长》从作家的角度,以文学的视角回望20世纪,上市一个月以来引发关注。《关于 20 世纪的文学回望暨<日子疯长>畅谈会》8月18日在上海书展举行,韩少功、苏童、龚曙光齐聚上海,共同探讨文学与还乡。

 

故乡是我文学世界的支点

 

在我们用电脑写作的时代,龚曙光依然坚持用笔来写作。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是用毛笔和宣纸写就对故乡的怀念。他介绍,用毛笔写作故乡源于偶然随手在书架上拿了一本鲁迅的手稿,发现鲁迅、沈从文等人就是用毛笔写下一两千万字。他从随手在书签下写下凤凰的样子开始,一路写下来,很自然写到了故乡,写到了父母、祖父。“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你生活中最熟悉的,支撑你生命主体的那些东西,在你的书写当中很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龚曙光

 

此前,龚曙光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潇湘晨报》创办人。作家韩少功记得,自己在湖南乡下居住时,有次龚曙光拿了一份还没有打印的书稿给他看,让他对这位“年度经济人物”倍感惊喜。“他对小人物、卑微生命的关切在字里行间,作品中那种悲悯的情怀让我特别动容。有些作家会靠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才能写出内心的兴奋感,但最厉害的作家其实就是用最普通平凡的、卑微的小事把读者抓住。”作家苏童特别赞赏龚曙光在写人物时候的松驰感,他忠实地依照青少年时期的某一种记忆不加理性推导,不加太多泛滥的感性修饰把它写出来。“‘堂兄’和‘大姑’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单篇,这来自于他丰满的、真实的人生体验。我们为什么人物写不好?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脑子里记忆的那个人物是不丰满的、扁的、抽象的,尽管你有很大的技巧、很好的本事,却无法把一个空洞、无趣的人变得有趣。从这个意义来说,特别丰富的记忆有时候会导致特别丰满的文字。”

 

“故乡是我文学世界的支点,就像脐带一样。” 龚曙光表示,尽管生活中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很多叱咤风云的人,他们都构成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仍然决定把这本书献给自己的故乡,献给早年生活中那些最亲近、最熟悉的人,“我把我的生活看作是一片草原,我就跟采茶一样,先把这块茶采掉。”他同时觉得,要用这样一种方法提醒同时代人关注身边最熟悉的人,记下他们的历史。“如果你从我的书中感受到了这一点善意的提示,我的书就达到了目的。”

苏童

 

20世纪文学关注底层人民生活

 

今天怎么看20世纪的文学?龚曙光认为,20世纪的文学体现了这个时代中最底层人的生活和生命,真实反映了这个民族在这个世纪中所走过的道路,不管是鲁迅先生最早喊的“救救孩子”,还是韩少功、苏童所喊的“寻根”,都反映了一百多年来民族心灵的变化、生命的变化。“我的作品中基本都是很普通的农民、底层人,从鲁迅先生到韩少功,到苏童,到我新近出的这本书,为什么我们一代一代的作家关注的都是卑微的人?至少中国文学最基本的良心是跟世界文学主流同步的,一百年几代作家为中国文学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韩少功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文学的广角镜突然成了关注自我的内窥镜,欧洲的小说越来越难读,和一般读者也距离越来越远。另外一种是人民导向,如在俄国和中国等出现了普罗文艺,在这个脉络下诞生了一大批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等,他们情不自禁开始关注小人物,成为一个世纪的传统。苏童认为,20世纪的文学堪称伟大,恐怕难以逾越。

韩少功

 

座谈会开始前,播放了由主持人汪涵倾声朗读《日子疯长》书中文字的沙画视频,该书也在喜马拉雅上有朗读版本。龚曙光介绍,写作对自己是一种心神调剂,“每次写完大概会自己读过10遍,对音节也有要求。写作过程很轻松,但我修改非常严格。我的散文全是真实的,就是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故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主办方 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