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家门口留学”路怎么走才好?又一中美合办独立高校昆山杜克大学迎来首届27国本科生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8-08-14 19:32
摘要:合作办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扩张,而是教育变革。“目前,9个类似于合资企业的大学,也是在创造教育界的‘经济特区’。”

今天(14日),昆山市杜克大道和武汉大学路一带,各国学子及其家长步入一座新校园报到。作为又一所独立法人地位的中美合办高校,昆山杜克大学历经获批与筹建的5年,正式迎来2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届266名本科生,他们可在四年后取得美国杜克和昆山杜克大学学位证书。昆山杜克校长、武汉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透露,本世纪以来,已有9所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立法人高校在华落地生根,“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最近几年间,从上海纽约大学到昆山杜克大学,中外名校嫁接而成的“家门口留学”渐渐发展为一种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联合办学之路如何走,并且越走越宽?

 

模式:小而精试验田,与母体学校均定位一流

 

与第一座中美合办的独立高校——上海纽约大学相比,两校都以小规模、精品式、国际化作为办学指针。在首批昆山杜克大学四年制本科生中,共有175名来自中国大陆十多个省份的新生,还有10名中国台湾学子。其首届本科招生计划虽小于上纽大的300人,但中国生源比美英法意等地的国际生源更多,所占比例约2/3,高于上纽大的“对半开”。

从公众关注的学费看,常务副校长、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丹尼斯•西蒙透露,昆山杜克的国际生学费与美国杜克大学相同,每年超过5万美元;而根据有关政策规制,中国内地学生学费为每年16万元起,相当于国际生的一半左右。与上纽大首届本科生每年10万元学费相比,这一学费标准也更高些。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外合办大学均采用小班化、综合性、研究型办校模式。比如,昆山杜克大学母体学校目前是来华合作办学的海外大学中排名最靠前的一家,身处全美十强之列,其昆山新校的定位也是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招考基于高考自主招生控分线、以自招综评为主的申请入学制,课程主要实行小于20人的小班英语授课,生师比也大大优于国内高校平均水平。

按学制,本科生首年接受通识教育,大二才自主选定文、理、工等15个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世界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数字媒体艺术、全球健康学、社会学等,此外还设有4个硕士专业点,全校学生均有海外学习机会。

上纽大副校长杰弗里·雷蒙认为,与专业细分、经典主义的教育方式不同,这样的“联合大学”开展文理融合的博雅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性思维。他比方说,在经济界,大型企业往往习惯于固有架构与机制运转,而创新性的试验往往是从某个小组启动,合作办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扩张,而是教育变革。“目前,9个类似于合资企业的大学,也是在创造教育界的‘经济特区’。”

 

生态:流动性增强,长三角国际化教育形成走廊

 

“国际教育正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灵活流动性。”《人才竞赛:国际大学如何重塑世界》作者本·威尔达弗斯基告诉记者,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20年前,全球留学生约100万;而目前已是500万,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3;预计到2025年左右,这个数字就将达到 800万。他说,全球范围内,现有250个左右的高等学府国际分校,其中在亚洲分布居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已有519万人出国留学,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突破60万大关。然而,教育的流动性往往是也必然是双向的、多边的。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表示,在全球化、多极化的世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也是教育的选择、人才的选择,“资金、商品、信息的流动,其背后的本质是国际化人才在流动。” 懂中文的亚洲通丹尼斯•西蒙也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许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美欧留学,认为那里才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如今,越来越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学生也会选择来华留学。

事实上,在苏浙沪长三角范围内,已显现国际化教育走廊的人才效应,从浙江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到上海纽约大学,再到江苏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它们形成了一个中外办学生态圈。对于杜克落户昆山,其独特区位在于苏州与上海中间,向左向右都处于高铁20分钟都市圈内,对本地及“隔壁邻居”生源富有吸引力。据透露,其首届本科生中就有20多名上海生源,这一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上纽大校长俞立中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坦陈,与其说彼此竞争关系,不如说更多是合作伙伴。他告诉记者,如今上纽大的试验田不再“孤单”,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这样的中外高校更多,考生完全可以在五六所学校中同时选择更合适的求学对象”。在这些学校,25%到50%学子都来自其他国家,不是分为中国学生帮、外国学生帮,而是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在一起跨文化交流,敢于也善于参与全球化竞争。“上纽大不仅是美国大学,也不仅是中国大学,而是来自7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融汇贯通全球文化的师生。”俞立中说。

 

趋向:扩开放促改革,50万人接受中外合办教育

 

“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将国际化作为办学战略之一。”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省教育厅前副厅长丁晓昌表示,在这个拥有167所高校、高校数量全国最多的省份,已有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次于北京,而发展国际化教育仍是重大方向,西交利物浦大学、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以及昆山杜克大学等在此扎堆。按规划,到2021年,昆山杜克校园面积将扩大一倍以上,达到每届500人招生规模。

 

战略选择是否符合世界趋向,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对此,本·威尔达弗斯基举例说,随着国家历史沿革变迁,马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一家变为两家高校——前者目前外国学生占比仅5%;而后者通过全球招录、文化多元发展,已成世界一流学府,“一对双胞胎大学,命运却判若两人。” 他认为,由于受脱欧影响,以及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欧洲部分国家担心就业市场被外部人才冲击,纷纷收紧留学政策,欧洲教育的自由流动受限,事实上是属于短视行为,也并未得到验证。

而这恰恰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习取鉴海外名校的超越之机。现阶段,本土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势所趋,中外合作的独立机构是其深度合作版本。杰弗里·雷蒙表示,在“新时代”,面临2035现代化的创新型国家,其背后的长久驱动力,便由创新型教育支撑。他期待,教育领域加速和扩大开放、加快和深化改革,并以本校探索和实践为此带来贡献。

 

当然,合作之路需要携手走好,多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告诉俞立中,必须学会让两个“系统”兼容。他采取3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构成的3C原则:沟通,尤其是中外校长要当“好兄弟”;谦让,求同存异、以和为美;协作,合法合规改革创新。

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向记者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已有2600个左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其中在读大学生规模约50万人,已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毕业约160万人。此外,全国还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所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28个。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徐瑞哲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